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六步决战法之绿春脱贫攻坚实践】誓让边境直过民族摘穷帽

作者:张洪科 曹松林 李聪华 来源: 中国红河网 时间:2020-04-20 13:05:36

直过民族拉祜族同胞搬进新居过上了幸福生活 曹松林 摄.jpg

直过民族拉祜族同胞搬进新居过上了幸福生活 曹松林 摄

  曾经是贫困村、落后村的拉祜寨如今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安居乐业,干群关系和谐,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转变。

  地处中越边境线上的半坡乡二甫村,哈尼族和拉祜族“两兄弟”和睦相处,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决不让拉祜同胞掉队

  边境线上的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村是“民族直过区、特少民族村、边境特困村”。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历史原因,村民基本沿袭着原始粗放的丛林生产生活方式,不种粮食、蔬菜,不养家禽,甚至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生产生活能力,过着与现代文明隔绝的“小部落”生活。拉祜寨一度成为绿春县脱贫攻坚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

  面对这一状况,绿春在全县挑选精兵强将组成“战斗队”,横下一条心,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2017年5月,县政协副处级干部李晓忠主动请缨进驻拉祜寨,任驻拉祜寨村临时党支部书记。同时选调精干人员组建工作队,扎根村子,探索实践了“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合治理”守边固边综合扶贫工作模式,一步步帮助拉祜群众回到正常生活轨道,逐步实现自力更生。

  通过深入调研,李晓忠和队员一致决定,先从戒毒开始,坚持把禁毒和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因户因人施策,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探索开放与封闭相结合的就地戒毒新路子,组建永不撤走的村民自治禁毒队伍,确保不复吸不反弹。“要帮助拉祜同胞树立发展致富的思想,还得从居住和生活方式上入手,一点点去转变。”李晓忠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村里新建了33套安居房,并配发家具、家电,自来水进村入户。

  定居下来后,还得解决无地可种的问题。李晓忠和队员们在深入了解发现村里的土地被群众违规转让后,及时开展土地政策宣传。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顶着巨大压力,走遍拉祜寨附近的村村寨寨,帮助村民收回违规转让土地300余亩。有了土地,工作队及时牵头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发展黑木耳种植。目前,已种植黑木耳10余亩,发展“雪芽100号”生态茶165亩,还发展了板蓝根等中药材产业,为拉祜寨村贫困群众长期稳定脱贫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的带领下,许多拉祜群众不仅改变了陋习,还成长为种植养殖能手,工作队的工作也得到了拉祜群众的认可。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们荣获红河州首届“感动红河”人物荣誉称号,队员李涛被评选为云南省十大最美基层民警。2019年10月24日,此经验做法经省级推荐,《拉祜寨的“美丽蝶变”》得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同志的关注与批示;2019年12月30日,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信息》(2019年第101期)以《云南绿春党建引领拉祜寨脱贫》刊发全国。“如果没有共产党派驻临时党支部到拉祜寨,说不定我们早就死了。我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向他们学习,为更多百姓做点好事、实事。”普初九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愿望。

三猛乡腊姑村村民正在清扫街道 李聪华 摄.jpg

三猛乡腊姑村村民正在清扫街道 李聪华 摄

  二甫“两兄弟”和睦相处

  半坡乡二甫村地处中越边境线,是哈尼族和拉祜族混居的村寨,该村李沙斗、李哈努夫妇一个是哈尼族、一个是拉祜族,结婚几十年来,夫妻和睦相处,生活美满。

  二甫是个新建的搬迁村寨,村子以中间道路为界,一边住着哈尼族同胞,一边住着拉祜族同胞。多年的建设,让二甫村不断兴旺起来,村里有餐馆、客栈、儿童乐园,村民们忙碌充实的生活里透出一份不急不躁的淡定。村委会主任杨福元介绍,虽然村子里居住着两个不同的民族,但村民们相处和谐,类似李沙斗、李哈努这样的通婚家庭有好几家。

  这样的邻里和睦局面,得益于绿春县委、县政府多年来持续不断的精准帮扶。近年来,绿春县全力加快“直过民族”脱贫步伐,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实施了黄连山综合扶贫开发、南部山区综合开发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扶贫整村推进工程、贫困群众安居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道路工程、自然村通电工程、产业扶贫工程、民生保障工程等工程的完工,让二甫等村寨的村民也得到了这些政策的惠顾。

  “政府帮我们把房子盖好了,生活条件好了,感谢党委、政府的关心和厚爱。”拉祜族同胞王夫沙对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心怀感激。现在,王夫沙除了种植橡胶、草果、胡椒外,还在村里开起小卖部,有空时,到山里采割野蜂蜜,并在挂钩联系人(开远解化化工公司职工)的指导帮助下学会了开网店,他通过网络把野生蜂蜜销售到了全国各地。

  鼓凳是二甫村哈尼族群众世代传承的技艺,因其形状似铜鼓而得名,因为做工讲究、结实耐用,声名远扬,畅销省内外。

  李双妹坐在廊下,麻利地拿出一捆竹篾,薄如蝉翼的竹片在她灵巧的手中上下翻飞,如今,代代相传的手工艺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按市场价每个70元算,目前全村每年制作鼓凳近3万个,可实现经济收入175万元。

  二甫村党组织开展“股份合作”经济,以“组织搭台,大户领唱,群众合唱”模式,将鼓凳编制技术较好的7户专业大户组织起来,通过组织引导,大户示范,辐射带动该村做大做强鼓凳产业,努力打造成为二甫村的支柱产业,实现组织创收、大户创业、农户增收的目标。

  自力更生谋发展

  车子穿行在绿春县绿意葱葱的边境村寨,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跃入眼帘,抬头一看,是倮沙村到了。居住着80户358人的半坡乡倮沙村也不断发生着蜕变,过去刀耕火种、打猎为生、居无定所的拉祜族同胞已经学会自力更生。

  张黑才、白则努夫妇育有一女,两人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也勤奋好学,成为倮沙村的第一个大学生,现已毕业,从事教育工作。夫妇二人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认同,大家看到了教育带来的改变,都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强化了靠教育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理念。

  发展教育的同时,绿春还注重提升农户自身“造血”功能,帮助农户掌握一技之长。半坡乡发挥橡胶产业优势,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对当地胶农、富余劳动力等人员开展割胶技能培训,提升村民自力更生的能力和水平。半坡乡多沙村党总支书记李虎雄说,开展橡胶技能培训既有利于就地消化富余劳动力,又通过培训持证上岗,促进规范化割胶,延长橡胶树的生命力,不断提升橡胶产业效益。倮沙村村民王嘎黑栽种了30亩橡胶树,听说多沙村委会举行割胶技能培训,他积极报名,参加培训后,对胶林的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割胶更加专业了。如果自家农活不是太忙,王嘎黑还会去帮人割胶,也能就近务工,赚取一笔收入。

  “共产党人永远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通过精准帮扶、久久为功,绿春实现了让边境直过民族脱贫摘帽的承诺,在脱贫攻坚一线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州政协副主席、绿春县委书记李国民说,在新的起点上,绿春将进一步压实责任,推广好既有经验,全力推动边境直过民族实现更好发展。


(责任编辑:卢晔 审核:卢秀丽)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