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携手迈向共同富裕新生活

——云南省红河县垤玛乡历史巨变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李熙 来源: 红河网 时间:2022-09-22 14:25:24

垤玛河旁整洁路面让人神清气爽.jpg

垤玛河旁整洁路面让人神清气爽

云南省红河县垤玛乡地处红河、玉溪、普洱三州市交界处,与墨江、元江两县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09公里,国土面积197平方公里。全乡辖6个村委会,共4160户19020人,其中脱贫人口1988户9652人。2020年整乡脱贫。近年来,垤玛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五句话”总要求,以加快发展为突破口,齐心打造“和谐家园”,合力创建“绿色银行”,用生动实践建设共同富裕新生活的示范乡镇。2021年,全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46元。2014年9月,垤玛乡时任党委书记朱福祯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20年8月,垤玛乡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荣誉称号。2021年4月,垤玛乡曼培村党总支荣获“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腊哈村被表彰为“云南省卫生村”。

打造示范引领的颜值集镇.jpg

打造示范引领的颜值集镇

一、做法与成效

垤玛乡地处云南省民族热点地区“黑树林地区”,由于社会、历史、地理等诸多原因,该地区曾是深度贫困的代名词,并于2011年前后因少数群众外出行乞引发媒体关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特别是决战脱贫攻坚以来,垤玛乡发生着脱胎换骨、震天动地的可喜变化。如今,在垤玛这片热土上,一幢幢新房如雨后春笋般矗立,一条条道路连接大山内外,一批批产业项目如春风细雨般润泽各族人民的心田。红河县委书记陈勇宏满怀激情地说:“垤玛乡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是在各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结果,家乡美起来了,腰包鼓起来了,脑袋也富起来了。他们为我们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

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要致富,先修路。垤玛乡到元江县因远镇交界处的12.6公里交通线,被称为垤玛人民的“生命线”,全乡95%的商品流动都靠这条路。过去是老旧的水泥路,只有4米宽,且路面损毁严重。2018年,在州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一条8.5米宽的二级沥青路面直接连通到了垤玛集镇。为了引导大家自觉感党恩、坚定跟党走,乡党委把这条交通线确定为“习语路”,“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等标语整齐悬挂在道路两旁,时时刻刻告诉干部群众“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他们依托“垤因公路”项目建成,盘活县内外交通资源,通过政府补助、村委会引导、村民投工投劳的方式,加速推进通村道路硬化工程。如今,全乡38条乡村道路完成提质改造,总里程达164.5公里,其中路面硬化137.2公里,全乡85个村组道路硬化率达96%。快递物流惠及全乡6个村委会,2022年上半年进出快件6万余件。2022年上半年产值达1200万元的哈尼焖锅酒、产值达2260万元的茶叶等农特产品,也陆续搭上“快递直通车”远销省内外。村民们高兴地说,“现在垤玛乡铺起了沥青路,还栽种了许多行道树,干干净净的路面让人神清气爽,在路上散步真舒坦。”

打造示范引领的颜值集镇。垤玛乡洪涝灾害比较多,2007年是垤玛乡的一个转折点。这年发生了“7·13”洪水灾害,集贸市场、中学、基本农田、小广场被冲毁,垤玛河、东脚河、曼培河等多条河堤被冲毁,直接经济损失达4800多万元。县乡党委、政府下定决心,根治水患。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党的旗帜。2008年,上级派来了乡党委书记李文勇,他带领大家灾后重建,疏挖河道,重建河堤,在上级的支持下修建垤玛河大桥,改变了满目疮痍的状况。以此为契机,历任乡党委、政府班子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以打造乡村振兴重点示范集镇为突破口,系统推进,大干快上,集镇“颜值”全面提升。2016年开始,乡党委、政府确定集镇总体规划,搭建并形成“二横一纵”主街道框架。2021年以来,在乡党委书记龙明海、乡长李继芬的带领下,对集镇道路进行了大幅提升改造,对路面重新铺设,并划定车位和斑马线,人行道着“彩妆”、设盲道,集镇道路建设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在集镇十分有限的土地中,拿出2500多平方米的中心地段打造民族团结广场,利用集镇东南部河道沿线景观建设520米长的“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他们还筹集100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运用“生活垃圾闪蒸矿化”的方法建设垃圾处理厂,分南北两个片区建设2座生活污水处理厂,覆盖到集镇和2个村委会25个自然村,2022年1月已投入使用。通过系统打造,有效提升了乡集镇形象和品位,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

建设舒适宜居的美丽村庄。垤玛乡人大原主席朱雅松是土生土长的垤玛人,见证了垤玛人民住房条件的巨变:“1983年以前,这里的基础设施非常滞后。老百姓过去90%以上都是土基房屋,通过5年努力全部改为砖木结构,再通过8年的脱贫攻坚,包括5个易地扶贫搬迁点241户农户在内的全乡所有村民,都有了自己的砖混结构住宅。”垤玛的变化很大,首先就是从群众的住房开始的。危房改造时,每家补助3万元,不够建房成本。为此,包村干部反复进村入户做工作,动员大家先把第一层盖起来。同时,每个村委会都有一支党员服务队,义务帮助村民拉砖、运水泥,减轻群众开支,共同建设家园。牛红村党总支书记朱忠沙,带领100多名党员组成党员服务队,帮助脱贫户运送物资,建盖房子。农场村村民李石清,一家子在外务工,原来的房子是土木结构。在村支部书记李民的动员下,回来建起了两层半的砖混结构楼房。同时,村干部先行示范,带领群众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每个人都为建设自己的家园出上一份力量。垤玛乡曼培村委会农场村确定为红河县2022年乡村振兴示范村,投入320余万元,建设污水管网,开展美化绿化,提升改造公共停车场、活动场所,建设农产品展示中心和村史室,一个充满魅力的美丽村庄应时而生。

垤玛乡提质改造后的有机茶园.jpg

垤玛乡提质改造后的有机茶园

(二)凝心聚力共创文明和谐

齐心建设和谐家园。垤玛乡和相邻的三村乡所在的黑树林地区,行政区划多次变动,加之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8亩,治安状况复杂,过去民间纠纷较多。为切实加强民族团结,1988年开始,围绕“团结、稳定、建设、发展”的工作方针,把搞好团结、保持稳定、发展经济、脱贫致富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省民委也派驻民族工作队指导帮助。通过艰苦卓绝的工作,民间纠纷逐渐减少,陈规陋习有效纠治,黑树林地区“愚、贫、乱”的状况发生根本性转变。在稳定人心的同时,温饱问题摆在全乡面前。在中共红河州委、州政府的直接关心支持下,从2011年5月开始,加快推进垤玛、三村两乡综合扶贫工作,提前进入脱贫攻坚期。每年投入垤玛的资金超过2000万元,连续投入3年,既注重硬件设施建设,也重视群众思想引导,推动和谐平安建设,齐心打造“和谐家园”,用生动实践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红河县哈尼焖锅酒业有限公司厂长吴晓平,是一位来自浙江温州的烤酒师,在垤玛工作和生活10年有余,与当地村民建立了十分融洽的感情。作为一个外地人,亲身感受了垤玛人民日新月异的转变:“10年前,集镇街道泥泞,现在垤玛的街道最干净、环境很卫生。老百姓家家户户种粮食、打零工,民风朴素,热情真诚。到我们公司务工的工人随叫随到,特别是运送包装酒瓶的外地车辆来到这里,哪怕是半夜时分,只要一个电话,村民马上就来厂卸货。我们到村上收谷子的时候,老百姓拉着我们到家中吃午饭,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包括腊肉、春茶,还有自己烤制的焖锅酒,我有时候也带去一点水果。他们的朴实感动着我,2021年春节前专门购买50套三件套棉被,赠送给垤玛村委会的脱贫户。”

呕心培育时代新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垤玛乡一手抓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和脱贫户中高职学生享受雨露计划全覆盖的工作,一方面开展金秋助学活动,鼓励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现在,“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深入人心,读书上学蔚然成风。乡长李继芬在介绍情况时难以掩饰内心的喜悦:“这几年,全乡读大学的学生多起来了。2022年考上大学的有19名,其中一本3人、二本11人。学生朱院号,文科毕业,以648分的高考分数排名云南省第550名,被华东政法大学录取。”据了解,2018年开始,垤玛乡政府实施积极的奖补政策,考上一本、二本的大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元、大专1000元。2020年以来,对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学生仍然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奖励。曼培村委会农场村高春敏、高益万,一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生活遇到了困难,乡上联系红河励图科技有限公司给予帮助,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1000元,并承诺一直到大学毕业。杨前芳两姊妹,父亲2020年去世后家庭较为困难,也由该公司补助生活费各1000元。红河县贝乐思婴幼儿照护有限公司主动帮助垤玛村委会哈头村小组的困难学生,给予读初中的每月1000元、读小学的每月500元生活补助,并承诺到大学毕业。牛红村总支书记朱忠沙介绍,村党总支2021年从集体经济中拿出资金,资助了11名脱贫家庭的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一次性补助1000元。全村3486人,在外读大学的就有52人。在垤玛村委会土生土长的朱艳芳,通过刻苦学习考上了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2012年大学毕业时,她毅然放弃在昆明就业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回到垤玛,在垤玛中学当了一名教师,一干就是5年。她的想法非常直接:“我来自贫困山区,我要回到我的家乡,把希望带给更多的父老乡亲,让勤奋的学子都圆大学梦。”从垤玛走出来的李得生,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现在也成为红河县委办公室的一名公务员。他们用无声的形象和默默的行动,不断激励着当地的学生——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但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奋斗建设自己的家乡。

用心呵护青山绿水。红河县境内的阿波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有2万多株老茶树,树龄均在500年以上。过去,古树茶谁采谁得、现采现得。位于自然保护区东部南坡的是垤玛乡腊哈村委会。村党总支书记段孟努,毕业于昭通学院,有着敏锐的生态保护意识,发现有的村民不太懂得生态保护的价值。为此,她带领党总支“一班人”走村入户、深入宣传,教育引导村民爱护绿色家园,防止破坏性采摘。如今,乡党委、政府积极推广他们的做法,全方位引导群众不断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坚持保护与利用一起抓,每棵树上都标注身份证,群众也从保护式采摘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从红河县农科局派驻到腊哈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张彭奇,详细记录了村民的收入数据,并作了系统分析。全村每年可以采摘10吨古树干茶,年总收入200余万元,全村286户中有160多户享受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直接收益。村民李石伟一天采摘鲜茶收入多的时候超过1000元,仅3—5月份采摘的春茶,就可挣4万多元。还有树林里的大红菌,一年也为全村120多户村民带来100多万元的收入。据了解,腊哈村森林覆盖率达到87%,拥有生态公益林2270公顷,一年可享受政府补贴35万元,8个村小组集体经济也有了保障。目前,全乡的森林覆盖率也达到76%。为了确保古树茶可持续发展,防止垃圾倒入腊哈河、垤玛河,牛红村还从集体经济当中拿出资金,帮助15个村小组建垃圾池,2022年6月份已经建成使用。2019年,建成曼培联村光伏发电站,项目覆盖6个行政村,每年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他们及时设置村级光伏公益性岗位40个,巡河护路、管护森林。目前,全乡所有自然村均已制定村庄保洁制度,建立门前“五包”制度,做到宅院内外物料堆放有序、房前屋后整齐干净。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垤玛乡还注重发挥妇女作用,组建巾帼服务队,清理河道垃圾,开展收家治家。

万寿菊长势喜人.jpg

万寿菊长势喜人

(三)守望相助共享劳动成果

利益联结添活力。垤玛乡把农民增收作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1家龙头企业、6家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逐步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茶叶产业作为垤玛乡传统支柱产业,是当地群众不可或缺的经济来源之一。2017年,引进阿波茶叶农业有限公司,田间管理得到加强,农民种茶积极性不断提升。目前,全乡茶叶发展到2.6万亩,其中2021年来新增6900亩,都是雪芽100号新品种,受益农户1753户10518人,其中脱贫户1284户7704人。全乡在曼培村委会、河玛村委会等地认证有机茶园达到8800亩,提质改造后茶园鲜叶亩产由改造前12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亩产值由原来的1500元增加到3000元以上,亩均增收1500元。红河县元景茶业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杨荣元,就是垤玛乡垤玛村委会羊八寨村人,大学毕业后尽管在外工作,但一直关注着家乡茶产业的发展。经过深思熟虑,2019年杨荣元毅然决定返乡创业。从初期的市场调研,再到成立合作社、建厂房、买设备、培训员工,通过当地政府的积极协调和自身努力,茶厂已于2022年正式投入运营,目前合作社社员达到110户,产品供不应求,远销广东、山东等地。一户社员一年平均增收6000元。目前,河玛村委会六章村小组、曼培村委会农场村小组也各建了2个茶叶初加工厂。

综合种养挖潜力。垤玛乡把粮食安全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全乡种植有1.5万亩稻谷、1万多亩玉米、6000亩苦荞。稻田当中的70%开展稻渔共作,也成为全乡的主打产业之一,让亩产收益从过去的2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6000多元,实现“一田多用、一田多收”。曼培村委会至牛红村委会的优质稻田3860亩,是垤玛乡粮食主产区,实现“稻渔—冬种蔬菜”轮作,夏秋种植稻谷、养殖梯田鱼,实现稻田种稻与养鱼有机结合的良性生态系统,仅2022年就发放稻鱼苗16675公斤2467亩,受益农户2135户10713人。牛红村委会发展中草药种植500多亩、黄草乌种植150亩,亩产值达到9000元;种植万寿菊203亩,亩产值3000元以上。村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党总支书记自己带头搞种植,养猪17头、养鸭300只、养鸡100多只,一年下来全家收入13万—15万元。36岁的党员朱者伟,养猪200多头,成为全村的养殖大户。农场村脱贫户李波龙,2015年开始养鸭200只、养鸡300只,2021年养殖山羊30多只、养蜂20多箱,开起了小卖部,生意之余为过往车辆加水,为到上山采茶的村民免费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被大家称为“热心人”。

外出务工增动力。外出务工是垤玛乡农村居民收入的主体,占总收入的60%以上。每逢“哈尼九月年”之际,乡党委、政府都要邀请在外务工回乡的“明白人、带头人”召开座谈会,请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动员他们多带村民到外地务工。目前,全乡农村劳动力9981人中已经转移就业7800人,到山东青岛、广东深圳等省外转移就业的有3712人;脱贫人口劳动力5370人,已经转移就业4010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2541人。特别是一批30来岁的年轻人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骨干力量。曼培村委会30岁的致富带头人杨志发,2013年以来在山东青岛务工,先后介绍40多人外出务工,曼培村务工人员中的70%都在山东,主要从事建筑行业。30岁的年轻人李法生,有头脑,有闯劲,成为建筑公司包工头兼技术员,月收入上万元,家中也建起了小楼房。30岁的乡人大代表杨沙文,以前担任过小组长,如今在昆明从事建筑行业,一家子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腊哈村小组脱贫户李福沙,常年在深圳做水电工,先后带动10多位村民到外务工,帮助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

“红河·哈尼”焖锅酒品牌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jpg

“红河·哈尼”焖锅酒品牌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

 特色产业更得力。在红河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东部的蘸水、西部的酒”,这酒就是大名鼎鼎的红河哈尼“焖锅酒”。垤玛就是哈尼焖锅酒的原产地。《哈尼族焖锅酒酿制技艺》于2018年被列入红河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2年4月,红河哈尼焖锅酒业有限公司收购并扩建哈尼焖锅酒厂,以垤玛独特的山泉水和哈尼山乡绿色生态的粮食为原材料,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致力于把焖锅酒生产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有机统一,使哈尼族群众千百年的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16年,公司“红河·哈尼”焖锅酒品牌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目前,该公司年产优质焖锅酒600余吨,产值2000万元,每年带动200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垤玛是焖锅酒之乡,阿波黎山流淌下来的水质优良,而且气候适宜,平均气温17度,家家户户都会酿酒,特别工艺属于全国独一无二,充分体现出“焖”的特点。公司投入生产以来,由云南省酒业研究所担任公司总工程师,负责科学指导,借鉴哈尼传统工艺,不断改良酿酒工艺和程序,有效去除甲醛,确保焖锅酒醇香可口,产品远销新疆、西藏、广东、海南等地。聘请到公司常年务工的当地村民60余人,其中流水一线40多人,主要从事包装工作,确保拥有一份稳定收入。

二、思考及启示

一是党的领导、奋力攻坚是迈向共同富裕新生活的坚强保证。垤玛乡的成功经验做法告诉我们,党的领导始终是推进发展的政治保证。党的领导体现在发展方向的正确把握上,体现在干部和人才队伍的科学配备上,体现在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的充分发挥上,还体现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上。脱贫攻坚期间,垤玛乡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0396.82万元,其中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5052.9万元。这些资金支持对垤玛乡的基础设施改善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关键时间节点上,在一些急难险重任务面前,需要党组织发挥主心骨作用,需要基层干部展示领头雁作用,从而把事业担起来、把责任扛起来,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攻坚克难,奋力拼搏,无私奉献。2021年来,红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深入垤玛乡调研指导,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干部队伍、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为垤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引领。

二是锚定目标、接力攻坚是迈向共同富裕新生活的有力支撑。垤玛乡的成功经验做法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这就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只要是党委、政府通过法定程序确定的目标,就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推进落实,哪怕是遇到暂时的困难、挫折和矛盾,也要战风险、渡难关,做到不争论、不动摇、不折腾。山高人为峰,办法总比困难多。无论是集镇的打造,还是交通的改善,还是产业的发展等等,在垤玛乡都充分体现出锚定目标不动摇、接力攻坚不放松的劲头、毅力和勇气,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覆盖,实现由硬件到软件、由形式到内容的提升,实现由激情到持久、由做法到精神的飞跃,才有了今天这样翻天覆地、改天换地的巨大变化,并将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

三是群众主体、合力攻坚是迈向共同富裕新生活的根本动力。垤玛乡的成功经验做法告诉我们,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始终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的聪明智慧、依靠大家的团结奋斗,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确保稳定一方平安、促进一方发展。垤玛乡人民的勤劳、朴实、真诚,是他们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持续激发。特别是我们欣喜地看到,垤玛人民的一批高素质年轻人得到茁壮成长,担任着村党组织负责人或者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同时还有更多的来自发达地区的人才,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中坚骨干,这也是一个地方事业得以发展和提升的力量源泉。

 (作者单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乡村振兴局)


(责任编辑:马超 审核:卢秀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