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走进个旧市马拉格 来一场震撼心灵的红色之旅

作者:个融 来源: 红河网 时间:2021-07-27 23:26:50

35.jpg

三烈士群雕

“争,起来争,大家工人要齐心。振起精神,哪怕牺牲,勇敢向前进。争争争争,八时工作工钱加增。失业救济、劳动保险,都应该争。要觉悟,舍了斗争无生存。”这是革命烈士李鑫在云南个旧工作期间创作的矿山小调之一《八点钟》,这些简洁朴实、通俗易懂的歌谣,极大地启发了工人们的觉悟,燃起了滇南矿山革命的星火。

今天,“中共个旧锡矿特别支部建立地”革命遗址纪念碑静静矗立。纪念碑所在地,云锡集团控股下属公司云南安化五八一化工有限公司正在紧锣密鼓生产。而回首90多年前,革命的种子,正由几位先驱秘密播撒。

1928年,一个皮肤粗糙黝黑、胡子浓密、衣着简陋,“老农”形象的汉子踏上了个旧的赤色泥土,他便是李鑫。

原本李鑫的样貌是斯文俊朗的,可为了深入矿山开展工作,他每天练习打赤脚,赤身在火辣的阳光下暴晒,把皮肤晒黑又脱皮,用河沙、炭灰擦身。变换了模样的李鑫,和工农打成了一片。

李鑫同工人一起,每天吃的是霉烂粗糙且掺有沙子、石子、稗子的“三子饭”,穿的是破烂不堪的麻布衣,干的是超体力的牛马活。李鑫与工人群众建立了密切的感情,矿工们亲切地称他为“施大爹”。

“施大爹”李鑫与觉悟起来、有革命要求的工人组成“弟兄会”,接着又在“弟兄会”内部把可靠的、坚定斗争的工人组织起来,成立了60多人的“秘密赤色工会”,并发展最先觉悟的工人入党。

1928年11月,李鑫进入马拉格矿区当索道工人,开展革命工作。李鑫利用矿山中流传的生产曲调,揭露资本家剥削压迫真相,抨击社会黑暗,诉说工人疾苦,向工人们传递先进思想,号召他们发起、参与革命活动,反对矿厂的剥削。

通过李鑫等同志卓有成效的工作,1928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在云南的第一个矿山支部——中共个旧锡矿特别支部建立了。至此,在马拉格形成了以特别支部为核心,赤色工会为秘密外围,“弟兄会”为公开组织的工人革命队伍,革命的火种照亮了个旧矿山。

1929年4月,李鑫发动和领导了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的罢工斗争。在他的细致组织指导和工人毫不妥协的斗争下,矿方终于答应工人提出的要求,罢工斗争取得全胜,但反动势力也抓紧了对矿山早期党组织的破坏。同月,李鑫准备发动一次工人武装暴动,意图夺取马拉格的矿区武装。不料因秘密泄露,暴动失败,李鑫等被捕,并于5月16日英勇就义。

光阴带走了英雄们的身影,抹平了黑暗岁月矿山砂丁们艰难求生的脚印,但革命薪火仍然代代相传。在曾经的马拉格矿区,云锡集团下属公司云南安化五八一化工有限公司新建生产线顺利通过验收,崭新的厂区生产正忙。就在厂区的旁边,占地4200平方米的“中共个旧锡矿特别支部建立地”革命遗址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铭记奋斗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开启奋进征程的鲜活载体。

“中共个旧锡矿特别支部建立地”入口处左侧立有醒目的柱状碑型雕塑。这座新建的革命遗址纪念碑高3.2米,象征李鑫烈士32岁的生命;雕塑顶端是一颗红色五角星,有“灯塔”的寓意,象征着革命精神指引前行之路;碑上刻有“中共个旧锡矿特别支部建立地”的字样。中间位置的“传承革命精神 争当时代先锋”文字造型,其含义是要挖掘好“中共个旧锡矿特别支部建立地”这一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以此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勇担时代重任,开启更美好和广阔的明天。

2014年7月,立于马拉格的老纪念碑也移入新址。老纪念碑与新纪念碑互相呼应,有传承接力之意。

在中共个旧锡矿特别支部建立地,3位烈士群雕格外醒目,生动地展现李鑫、戴德明、杨逢春3位烈士在矿山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景。最前面的人物是李鑫,他左手拿着书本,象征着他将党的理论传播到了矿山,在百里锡山点燃了革命的火种;右手握拳,展现出他高昂的斗志和坚韧的品质。左侧的人物是戴德明,右侧是杨逢春。烈士群雕背后的斜坡种满了毛尖竹,有两层意思,一是“马拉格”在彝语中的意思为“毛尖竹生长的地方”;二是竹子寓意君子品格、高风亮节,象征革命先烈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烈士群雕左侧有5块石碑,前3块是浮雕式的画面,分别刻画了李鑫带领矿工党员庄严宣誓的场景,革命先驱带领矿工们罢工的场景,烈士们被捕后英勇就义的场景。后面两块分别展示了李鑫在矿山利用民间流行曲调,自己填词创作的20多首歌谣之一《起来干革命》,以及马拉格矿沿革。

烈士群雕右侧的3块石碑对戴德明、杨逢春烈士的生平作了介绍,详细说明了李鑫领导个旧锡矿工人斗争的经过。

在党史展示区,从1921年的嘉兴南湖红船到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部分重要的历史时刻。党史展示区中间设计有党建文化走廊。

“中共个旧锡矿特别支部建立地”是发展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相信这里将成为个旧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党史知识、继承革命传统的重要课堂,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思想修养的重要场所,将发挥出党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图片由个旧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马超 审核:卢秀丽)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