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马仲明:执笔写春秋 持枪保家园

作者:李立章 来源: 红河网 时间:2021-07-25 23:00:56

盛夏时节,走进依山傍水的昭通市盐津县,鳞次栉比的高楼、四通八达的路网、绿树掩映的县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犹如一幅律动的画卷,装点着富饶幸福美丽的新盐津,见证着盐津县因坚持传承和弘扬马仲明等革命先辈红色革命精神而发生的巨变。

马仲明(原名马玉生、马昆),1913年10月8日出生在盐津县城。193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4月6日,红二军团攻占寻甸,马仲明受中共云南省临工委委托,与红军取得联系。1938年年初,马仲明到国民党陆军军官第五分校政治部任干事。7月,云南组建滇军第五十八军开赴抗日前线,经党组织同意,马仲明等参加滇军第五十八军出征抗战,在军政治部宣传科任干事,除做军队政治工作外,主要负责编印《战斗报》,同时为后方的报社、通讯社写战地通讯。马仲明开始了报告文学创作,加入了范长江负责的青年记者学会,并担任国际新闻通讯社特约通讯员、记者。

1946年春,马仲明与唐登岷、张旭合作创办《中国周报》,不久,经组织同意,马仲明与蒋南先一起筹办《夏兴晚报》。之后,组织决定,由马仲明打入龙云的儿子龙绳武创办的《观察报》任编辑主任。7月,“李闻事件”发生,马仲明被列入国民党逮捕名单,经组织同意并转移。8月,马仲明在邓川与张子斋会合,根据张子斋传达的省工委指示,马仲明到龙陵与朱家壁、唐登岷等会合,筹备武装斗争。马仲明在象达中学教书以待时机,但形势不利,省工委同意马仲明等转入缅甸。1947年1月,马仲明等进入缅甸仰光,不久马仲明又到摩谷华侨小学教书,6月转回仰光,创办华文《人民报》,同时与在缅甸的同志建立了特别支部,马仲明任组织委员。

在滇南支队向红河南岸进军期间,1949年8月1日,滇南地委机关报《红河报》在元江县老雾山村创刊。《红河报》为四开油印版,发送到各级党、团组织和部队、机关、群众团体。1949年8月上旬,滇南支队政治部在元江县老雾山举办军政干部培训班(后迁到咪哩、元江县城),卢华泽兼任干训班班主任,李崇民(李新)任教育长。干训班10月上旬结束,共培训干部40多人。10月下旬,滇南地委决定马仲明负责报社工作,至1950年2月停刊,共计发行100余期。

滇南地委机关报《红河报》自创办到停刊,一直发挥着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滇南各族人民行动起来,推翻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共同迎接云南解放的重要舆论引导作用。

1952年,马仲明任昆明第一中学校长、昆明中学党总支书记,年底调云南省中苏友好协会负责办公室工作,之后任省中苏友好协会总干事、秘书长,相继兼任抗美援朝分会秘书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任云南省政协专职副秘书长。1982年,马仲明离休,2009年8月病逝。

党报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如今的《红河日报》为适应新时代发展,打破了报纸、网站、新媒体的平台界限,重构采编策发体系,按照“策、采、编、审、发、评”的工作流程,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目标。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作为红河州党的新闻事业的拓荒者,几代红报人不忘初心、薪火相传、赓续接力,从“报纸”到“报业”,从一张报纸到全媒体矩阵,从一支笔的“单兵作战”到党报、党网、党微、党端“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党报的平台越筑越宽。

(责任编辑:卢晔 审核:卢秀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