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他的论文也曾写在这片大地上

——追寻“农民院士”朱有勇在开远的足迹

作者:曹蔓夫 杨曼青 李艺 来源: 中国红河网 时间:2020-01-01 19:23:34

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是一位从红河州个旧市卡房镇走出去的院士。

2019年12月2日,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晚9点,中央电视台1套节目播出了《时代楷模发布厅: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朱有勇》。消息一经发布,这位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农民院士”瞬间刷爆朋友圈,特别是刷爆了开远人的朋友圈。

在学术界,朱有勇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的开创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朱有勇就来到开远,开展“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他深入开远市各乡镇,到田间地头指导当地村民科学种植,为开远市的“三农”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远市委农办原主任李剑伟,市人大代表、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谭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与朱有勇院士有着“亲密接触”。

当年还是开远市植保站站长的谭友介绍,上世纪90年代,水稻稻瘟病很难防治,这给种植水稻的农民带来了很大损失。 

“1997年,当时还是云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院长的朱有勇,到我州的蒙自、开远、个旧、弥勒、石屏、建水等地开展‘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W020191228441417794213_600.jpg

朱有勇(中)深入田间地头指导试验种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谭友说,当时在开远的水稻主产区,比如羊街、大庄、小龙潭、中和营等地都进行了“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刚开始推广时,很多村民嫌麻烦,因为在水稻田里种七八路杂交稻就要岔一路糯稻,如此反复,所以刚开始时只有几百亩。自从推广使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项目后,水稻稻瘟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农民增产增收得到了极大保障,几年后迅速发展到了几万亩。 

“大概亩产能增收50公斤左右,以2万亩计算的话,“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项目的使用推广,每年能为农户挽回损失大概200多万元。”谭友说。

在《开远市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述——1999年12月至2000年10月,完成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水稻病害2.5万亩,该项目属国家“863”计划、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是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同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的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在每亩仅增加半个工时的情况下,对稻瘟病防效高达81.8%-98.6%,减少农药用量60%以上,亩增产优质稻40~70公斤,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丰收”。 

回顾起朱有勇院士为开远作的贡献,市委农办原主任李剑伟介绍说,当年朱有勇院士还在老农业局的房顶上搞了一块“试验田”,说是“试验田”其实就是在房顶上搭起了一个棚子,专门做“抗性小品种”的试验,因为昆明温度低,作“抗性小品种”试验不是太成功,开远的气候比较适合,所以这个试验放在了开远。

“朱有勇院士是个非常接地气的人,没有什么架子,和他一起工作非常愉快,他为我们开远的农业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谭友和李剑伟由衷地赞叹。

不仅如此,朱有勇还深入到乡镇指导冬季马铃薯的种植。 

“2013年、2014年的时候,朱有勇院士和他的科研团队,多次到中和营镇来指导当地群众如何科学种植冬季马铃薯。”羊街乡人大主席卢忠辉介绍,当年他在中和营镇任副镇长,经常陪伴朱有勇院士一起深入中和营的田间地头为村民提供服务,朱有勇院士无偿地将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的新技术带给了中和营。 

卢忠辉介绍道,近两年朱有勇院士还不时到位于羊街乡的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调研,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人倦了,天远了,唯有山水相依,守候着那束梯田之光。”朱有勇院士说,他的心愿就是为大家提供安全农作物。从农民到院士,他用了近半生的时间解决了使用农药的危害,所研发的避雨栽培药方化腐朽为神奇,一举解决了我省葡萄产业发展的瓶颈。 

2004年10月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宣将“2004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奖”授予中国科学家、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院士和一位日本科学家。

"生命中最持久和最紧迫的问题是:你正在为其他人做什么?"新的一年,让我们再次向扎根农村,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切实帮助百姓脱贫致富的“农民院士”朱有勇致敬。

(责任编辑:刘雯霁 审核:李玉清)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