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余晓兰:“享受”于绿色事业的人

作者:黄 璐 来源: 中国红河网 时间:2019-10-10 17:07:12

W020191009688873593675_600.jpg

余晓兰

翻看着余晓兰的影集,有一张老照片美得格外显眼。照片中的她,格子衬衫、牛仔裤装扮,肩头扛个锄头、挂着草帽,在一片绿植中,眼睛正望向远方,眼神里充满着祈盼。

看着照片,仿佛能看到余晓兰为之奉献了30年的那段绿色往事。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十山九秃头,风起黄沙飞;白天点油灯,晚上土堵门。”是过去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如今,在去往右玉县杨千河乡南崔家窑村的路上,天蓝风清,沿途的山上葱绿一片,风吹过,可以闻到果树上青果散发的香味,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田园画中,而画这幅画的人正是一位来自云南省开远市的女子——余晓兰,是她把树种在了原本的荒山上,用水滴石穿的韧劲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久久为功,锲而不舍,硬是在黄土上造出了一片林区。

1989年,当24岁的她随当兵的丈夫复员回到南崔家窑村时,迎接她的是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从小生长在青山碧水美丽云南的余晓兰顿时懵了。

婆家一新一旧两套铺盖、丈夫的500元安置费以及娘家给的1000元钱,就是当时余晓兰一家的全部家当。面对贫困的现实生活,余晓兰流过后悔的泪水,有过要离开右玉回到自己故乡的念头,但天性倔强的她,最终选择了留下来。

当她看到右玉人民为了改变自己生存、生态环境拼搏在风沙、寒冷中,她就想: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双手把右玉也变成家乡云南的样子呢?

梦想,总是因机缘实现。1992年,右玉县委、县政府发出鼓励农民治理开发“四荒”的号召,这让一心想大干一番的余晓兰从中看到了机会。她和丈夫很快便拿出了前些年的积蓄,承包了南崔家窑村4000多亩荒山、荒坡和门前30亩乱石河滩,决心通过荒山治理,向荒山改造要效益,过上幸福的生活。

从挥起锄头凿开第一个树坑起,余晓兰就已经下定决心,在此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她和丈夫将始终与这一座座山、一片片林为伴。面对亲人的质疑和劝解,她没有放弃;看到脸上干枯枯又起皮的皮肤和红黑参杂的脸色,承受着嘴角、手和脚板撕裂出血带来的疼痛,她没有放弃;即使每天需要往山上担60多担水,一日三餐只能吃莜面、山药蛋,她没有放弃;面对每年树苗最多20%的成活率,她没有放弃......她一直坚信,再苦再累,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培绿”之路,到底有多难?余晓兰说,那是难以忍受的干涩气候、漫漫寒冬、肆虐狂风,还有十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失望;到底有多苦?余晓兰说,那是苦于生活的不易、创业的艰辛,还有亲人的难以理解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30年,余晓兰从当初的不经世事,到如今的饱经风霜,她把青春和汗水全部献给了荒山和石滩。她为后人们留下了什么?时间给出了答复:治理荒山、荒坡1万多亩,将30亩乱石河滩改造为30亩坝滩地,栽植松树80余万株、果树和杨树3万株、人工沙棘苗10亩、柠条苗10亩。

“光治理荒地不行,生活水平很低,还需要找到致富的途径。”余晓兰便买下许多林业书籍,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她办起了家庭林场,培育各种育苗100多亩,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生态建设园区,并利用荒山、荒坡开始发展养殖业,饲养优种绒山羊800只、绵羊200余只。

余晓兰富了,却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她为乡亲们免费提供优质苗木,为群众义务修剪果树,为村里的贫困户每年送去白面、棉袄,为养殖户担保贷款40余万元,给当地农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30余人,每人每年增加收入5000余元。2006年,她给杨千河乡金牛庄村委会送去5台电脑,帮助村民查找致富信息、学习先进技术......

看着满山的绿意,余晓兰开心地笑着说:“山绿了,滩绿了,经济林、养殖业也见效了,想想走过的路,值!拥有绿色很幸福,就像在自己的家乡一样。”

如今,余晓兰——这位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这位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劳动模范,依然会扛起锄头上山,她早已视树木为生命,护树呵苗已成为了她本能的行动。

(责任编辑:刘雯霁 审核:李玉清)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