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道上

——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少军

作者:黄传龙 来源: 中国红河网 时间:2019-09-15 21:39:03

W020190812355039402376_600.jpg

李少军查阅资料

李少军,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生于红河县,曾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学学会理事,北京市哲学学会理事,首都少数民族代表人士。1998年博士毕业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省部课题。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54岁的李少军热情开朗,精神矍铄,但举手投足间迸发出感染人的活力。

1981年,李少军从红河县第三中学考入云南民族学院预科部高中班。高中毕业前夕,同学和跃东送给他一个笔记本,在扉页上题写“哲学使人深邃”,因为当年的他被云南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录取。进入大学,这本笔记本,就被他用来记录云南大学政治系主任杨真元老师主讲的“政治学概论”。

“我是幸运的,我考进北大,毕业后又留校任教。”李少军不无自豪地说。

1988年从云大本科毕业时,李少军便立下报考北大哲学系的志向,可惜当年未果。但是一定要到北大学习的坚定信念一直没改变,工作两年后,1990年,他如愿以偿跨进北大校园,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

1998年,李少军从北大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中,李少军坚持做笔记、写心得、背警句,打下扎实基础。通过刻苦钻研,李少军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不仅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而且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而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W020190812355017516520_600.jpg

李少军(中)在与学生探讨哲学

讲好马克思主义“故事”

近年来,李少军一直在探索互联网时代怎么讲好马克思主义故事,让更多人在思想上理解马克思,在情感上亲近马克思。从2018年4月至今,中国青年网为李少军开辟专栏《思想如电》,专门发表李少军的论文、诗和摄影作品。每周至少发表两篇作品,传播正能量,传递真善美。

“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我国是网民大国,网民的主体是年轻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面对的学生已经是伴随智能手机成长的一代新人了,要教育他们首先要适应他们,适应互联网实际上就是适应一代新人。”这是李少军在其所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散论集》一书前言写下的一段话。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把中国近代以来的人物、事件和文献进行哲学反思,用文学的语言把哲学反思结果表达出来,散论这种形式比较适合这样的内容。最终打通文史哲,突破学科壁垒,讲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故事’。”李少军说。

探寻哈尼族“诗性的智慧”

在李少军的办公室书柜中,摆放着不少他的著作,主要有《理想论:对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研究》《求真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发展研究》《诗性的智慧:哈尼族传统哲学思想研究》等,其中《诗性智慧》一下就“捕获”了记者的好奇心,据悉,该著作还获得第五届国家民委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

“我是哈尼族,想对本民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我认为对哈尼族传统哲学进行研究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李少军直言:“我就想弄清楚哈尼族是怎么观察世界,怎么与自然、与外部环境、与他人交往相处,怎么思考人生的。”

“哈尼族传统哲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一种诗性的智慧。”李少军说,“哈尼族的传统哲学思想贯穿于哈尼族的生活、生产和各种各样的仪式之中,并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将其吟唱。哈尼族先民主要用隐喻、想象、比喻、拟人的方式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形成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的见解,创立了自己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是一种诗性的哲学,诗性的智慧。”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上,李少军激情澎湃,一直向着更深远的目标不断努力着……


(责任编辑:卢晔 审核:李玉清)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