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
《云南日报》7版头条发布
《绿春: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一文
聚焦绿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

《云南日报》电子报截图
绿春县居住着汉、彝、瑶、哈尼、傣、拉祜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32%,其中哈尼族人口占86.45%,是全国单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份之一。作为边境多民族县份,绿春县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四个着力、四个凝聚、六个聚焦、三个串联和四个强化的“44634”举措,各族儿女高举党的旗帜,不断奏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同心绘就边疆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俯瞰绿春,东西向的县城坐落在云遮雾绕的山梁上,两侧流淌着规洞、松东两条河流,明黄色的蘑菇屋点缀其间,随着薄雾慢慢散去,“和谐家园”的模样呈现在眼前。
“吃一口新米饭,喝一杯焖锅酒,大家坐在一起就像一家人。”近日举办的新米节上,绿春县城陈波那家中热闹非凡,天南海北的客人齐聚于此,共享哈尼蘸水鸡、泥鳅煮芋菜、干鳝鱼等哈尼传统美食,在一阵阵“多撒”声中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节日里来客人我们最高兴,男主人帮忙换好竹烟筒水,女主人递上鼓凳、准备酒菜,这是我们民族团结最生动的写照。”陈波那说,千百年来,绿春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大小节日一起过,大事小情相互帮,促进了邻里和睦、民族团结进步。
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绿春县把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作为载体,积极组织开展文艺汇演、歌舞展演,演讲征文比赛、美术摄影展览等活动,把中华传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推进,着力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交流的友谊桥梁。
为展现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绿春县挖掘创作了《闹宴》《跳鼓》《嘎玛新歌》等30多部民族特色文艺作品,国家级非遗项目《都玛简收》舞剧筹划基本完成,开播“民族之声”文艺专栏、成立民族文化研究所、民族文化培训学校,有效促进了多元民族文化互鉴交融。

绿春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九进”工作为抓手,引导各族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乡风、家风、民风,全面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环境,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推进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
在此过程中,绿春县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主题广场、主题教育基地和平掌街国门党性教育基地等,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突出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不断打牢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基础。

各民族齐唱团结曲 绿春县委宣传部供图
“村内的这座连心池,是拉祜同胞相亲相爱、拉祜儿女与其他兄弟民族惺惺相惜、拉祜群众同共产党血浓于水的象征。”在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见证了脱贫攻坚以来寨子翻天覆地的变化的驻村工作队员李加鲁深有感触地说。
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从闭塞落后到迈向小康,地处中越边境和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拉祜寨,变化令人欣喜。

平河镇大头村委会展新颜 图片来自《云南日报》
作为过去有名的“五区叠加贫困村”,绿春县针对拉祜寨的特殊情况,以党建引领、支部进村、先锋上阵、合力攻坚为工作思路,组建“一寨两支部”的党员队伍,打出“党建+”系列组合拳,誓要啃下拉祜寨这块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我们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坚定不移践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在帮助拉祜群众发展产业、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积极转变‘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引导他们通过双手创造了如今的美好生活。”李加鲁说。
绿春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团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以“边疆稳固、边境和谐、边民幸福”三大目标为主的边疆党建长廊“153”工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的乡村治理模式,切实把党的民族工作制度优势转化为边疆民族事务的治理效能。

随着“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合治理+民族团结”守边固边模式等一批经验做法的施行,绿春各族人民的生活和发展环境得到全面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绿春县还投入6770.32万元在边境民族地区实施雨露计划、基础设施等项目,发放边民补贴3089.85万元。2021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685元,同比增长9.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95元,同比增长11%。

村民喜丰收 施卓慧 李振祥 摄
“村里给我们协调了滚动资金,周边民族兄弟还热心教我们编织鼓凳的技术,现在靠着这门手艺也能有不错的收入。
”在半坡乡二甫新村,拉祜族群众李周才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同村哈尼族同胞的热心帮助下,自己已熟练掌握了鼓凳编织技能,如今这门手艺成为家里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鼓凳,因其形状恰似铜鼓而得名,是哈尼族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的物件。近年来,半坡乡党委以“党组织+编织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思路,引导二甫新村将鼓凳编织技术较好的专业大户组织起来,成立了鼓凳合作社,如今,社员已发展至112户,覆盖全村84%的农户。

“鼓凳编织产业也成了二甫新村民族团结的黏合剂,哈尼族群众和拉祜族群众在鼓凳编织中互相往来、互相帮助,两个兄弟民族相处越来越融洽。”二甫新村党总支书记白才发说,如今二甫新村基本实现了“户户有产业”的目标,全村年增收近200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达12600元。
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产业,二甫新村的变迁只是绿春以产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绿春聚焦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实施茶叶、香辛料、橡胶、稻鱼鸭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国家有机农业示范县和“绿色食品牌”创建,先后获得“中国茶叶百强县”、云南省“农产品主产区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等称号,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经济发展是保证民族团结进步的第一要素,我们将突出基础先行、产业主导、沿边开放、绿色发展,紧盯全产业链持续发力。”绿春县委书记何阳表示,为着力推进各优势产业全链融合发展,绿春将加快补齐以交通为主的发展短板,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高标准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全力打造富边样板、稳边示范、守边屏障。

编辑自《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