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第一次写信

作者:邵天伟 来源: 红河网 时间:2022-11-21 10:47:54

  ◎邵天伟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步入中年,少年时的不少事遗忘了,而第一次写信的情景好像就在昨天,忘不了,永远忘不了。

  第一次写信是1983年4月,我在村子里读初三。

  一个周末干完农活到一姓马的学长家里玩,看到一本《古代散文译注》(上册),左翻右看,爱不释手,死缠硬磨,临走时终于花九角钱买了下来。九角钱,在当时是很精贵的哟,记得作业本五分钱一本,米线一角五分钱一碗,从家到昆明的车票是一元五角。当时是露天电影时代,多数小伙伴口袋里经常是没有三毛钱的,更没有什么课外书。

  当时的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作文。有了此书,学习起来不吃力了,我“温故而知新”,还能做到提前预习新课,如《曹刿论战》《出师表》,课堂上常常举手朗读、翻译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同学们很是羡慕,常借去看。爱读书的父亲也很喜欢,特意找牛皮纸装裱,且用毛笔工工整整写上书名。要是有下册该多好!急中生智,终于下定决心给作者——云南蒙自师范专科学校李强老师写信求助,父亲表示支持,立即给我一块钱。

  第一次写信,既紧张又激动:紧张的是字迹不好,且害怕有错字、病句让李强老师笑话,不回信;激动的是给书上的名人写信啊!信中我夸赞大作注释精当,文白对照清晰,是我学习的好帮手,还叙述了上册得来的经过,说了急盼下册的心愿。盼星星,盼月亮,做梦都在等回信。一周后,语文老师张朝亮拿着一封信到教室问我:“看笔迹,这封信是你写的吧?”接过信,我满脸惆怅。啊,信封上贴着一张小单“查无此人退回”。怎么可能?1979年出的书,才4年,作者呢?当晚重写,收信人为“校长”,信中我表述了急需此书的迫切心情,还问了作者李强老师是否退休,还是调往何处?

  一周后,回信到了,是图书馆回的信,只说了书价、邮费,没言及作者,有点遗憾。第一次收到远方来信,喜出望外,我悄悄将信看了一遍又一遍。在班上将信一亮,立刻有3个同学抢去看,说要购书。一天放学后,张老师领着我们4人步行一公里到邮局汇款,因为同学们都没办理过。汇款人填的是我的名字。当时田里农民正在插秧,看着白亮亮的水田,凉风徐徐,我们一路欢歌,往返都如天空中的小鸟一样快乐。

  一周后,书到了,夹寄了多余的邮票一角二分,让我既惊喜又感动。我把书发给同学,大家都同意邮票归我,算是奖励。已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古代散文译注》成了同学的助手,常常有人找我借阅,还有两个家庭条件稍好的同学来找我要地址去汇款购书。

  1983年8月底,收到昆明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古代散文译注》自然随我前行,助我在文言文学海中畅游……

  一晃39年,当时的少年已为人父母,有的当上爷爷奶奶,两鬓染霜。购书的6个同学中我当语文老师,有一个在水电部门工作,其余4个为农民,不知他们的书还在不?我的两本虽纸张发黄、封面破损,却好好地在书架上呢,备课时不时还会用上它。

  睹物思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知作者李强老师身在何方?是否安康?多年来,我在网上搜寻,还多次向红河州的朋友打听,都未果。记得1989年5月参加成人高考,走出考场,听到一陌生人说:“文言文阅读不难考,李强老师的《古代散文译注》帮了大忙啦!”我差点想问:“你认识李强老师吗?”话到嘴边,却胆小害羞,心咚咚咚地跳,终于没开口。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责任编辑:袁潇楠 审核:卢秀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