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

壮族篇:坝美的当代“世外桃源”

作者:孔祥庚 来源: 红河网 时间:2022-05-16 16:25:30

  有人说,先有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然后才有桃花源。因为《桃花源记》属于寓言式的美文,它为东方创造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而又神秘莫测的“乌托邦”世界。此后,不知有多少人在全国各地寻找真正的“桃花源”,也有的信誓旦旦地表示,他们沿着陶渊明的踪迹,找到了那个传说中的桃源之地,其实没有多少说服力。

  我从来就没想到自己要去寻找“桃花源”,但在2020年年初的时候,却与我们云南的一个当代“世外桃源”相遇,那个地方叫“坝美”。我坚信它比陶渊明诗文中的“桃花源”更美,更具有魅力。

  过去,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地方,因为交通不便之故,从昆明坐车去坝美,大约要三四天。现在从昆明乘动车到文山州广南县城,犹如逛郊区,一个半小时就下车了。而后从东北方向驱车一小时,就见群山怀抱,驮娘江破山而出,飞瀑潺潺而泻,巨浪轰鸣而去。坝美世外桃源的探幽口就在飞瀑处。

  乘客在截流成瀑的大坝停车场下车,沿着柏油路行走几十米,又乘猪槽船逆流而上百把米,船就驶入岩洞。洞口大约十多米高,五六米宽。《桃花源记》是这样写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但在坝美,不但无须“舍船”,反而要乘船才可进入那个幽洞,而且必须双手紧紧抓稳船的栏杆,因为船在幽暗的喀斯特岩洞里摆来晃去,钟乳的滴水嘀嗒嘀嗒地响,暗礁偶碰小木桨,令人惊骇。船犹如在夜幕中摇摆,人犹如在星空中飞翔。八九百米长的岩洞,曲曲折折,忽高忽低;小船摇摇摆摆,磕磕碰碰;人却悠然遐思,更多的是猜测洞中的世界。突然,呢喃的雨燕声,带来了无限光明。登上河岸,金灿灿的油菜花灿然得像天边的朝霞,映衬着美丽的大地,映照着登岸的游客,映托着无数的相机、手机,拍照的欢笑声淹没了雨燕的啾啾声。红色的“坝美”二字镌刻在一尊巨石上,导游说,坝美,是壮族语言,意思是“森林中的洞口”。

  洞口外,四野空旷,群山环抱,古木苍翠。房舍依山就水,错落有致。这里比陶渊明描写的场面更恢宏,虽然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但是田园肥沃,河流纵横,福地洞天,浑然一体,犹如独立于天地而封闭严密的坝子。云南人称盆地为坝子。广南是坝子最多的县,一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100多个,其中坝美是最奇特的一个。我们沿河岸而上,一直到达后洞口,也就是坝美的坝头,地势高于坝尾,可以瞭望方圆约十五六平方公里的村庄。此时,有的农妇在河边洗菜待炊,有的农夫在田间荷锄而归,有的小孩在河中戏水。田间的篱笆蜿蜒,河边的水车在清流冲击中翻转,浮在清波上的鸭群呱呱求偶。此境不似“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而胜似“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远远超越了陶渊明理想社会中的图景。东晋时期的武陵一带,是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作者根据那里的“原图”,加入自己的想象,而创作出一个充满淳朴社会色彩的桃花源。从此,后人将想象中的美好社会称之为世外桃源。其实,真正与世隔绝的仙境也许不可能存在,天然封闭的桃花源坝美却是真实存在的村庄。

  坝美的先民与陶渊明笔下“避秦时乱”的“先世”相比,也许大概都差不多。导游告诉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坝美的先民为了避乱从广西迁徙此地定居。从此,与世隔绝,没有祸乱,安居乐业,不知有多少年。至今仍然传承着壮族的农耕文化,遵循着先民的风俗习惯。翻阅史料可知,秦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壮族先民是云南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属于远古时期的“百越”支系。秦汉时期泛称“西瓯”“骆越”“乌浒”“濮”“僚”等,宋代称“撞”。以此推测,坝美先民到此避乱的时间至少有两千多年了。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才真正翻身做主人,并统一称“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经国务院批准为“壮族”。现在,全国壮族人口达1692万人,云南有121.5万人,主要聚居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部分人口居住在红河、曲靖、昆明、丽江、楚雄、大理、西双版纳等州市。坝美的壮族至今还会讲古老的壮族语言。有的老人还可以向游客表演壮族文字的书法。他们虽然与世隔绝,却“知有汉”,家里都端挂着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画像,大门上张贴着“翻身全靠毛主席;富裕不忘共产党”的对联。

  我反复研读《桃花源记》,并找来与此“记”相关的那些《并诗》。其实,陶渊明的这篇诗文,很多人只读了诗的小序,也就是开篇的“记”,而忘记了其中的“主体”部分,也就是那些古拙的诗句。那是一首五言诗,共32句,写出了作者的真实情怀,更加耐读。第一句“嬴氏乱天纪”,开门见山地指明了避乱的根本原因是秦王朝实施暴政,破坏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壮族先民为什么到坝美避乱?虽然没有确切的史料,不过兵患、匪患、官宦、虎患、苛捐杂税、瘟疫、灾害等都是造成社会动乱的因素,都有可能是他们到坝美避乱的原因。不过从陶渊明追求理想社会的诗句里看,无论是“避秦时乱”的“先世”,还是“为了避乱”的坝美先民,最根本的原因都是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造成的恶果。陶渊明是庐山下的穷苦农民,实在穷得可怜,想当官混口饭吃,可惜任了80多天彭泽县令就辞官隐居啦!这是无奈之举。他薄官厚民,有“大济苍生”之志,但是当时的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轨,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国家濒于崩溃,只有写诗追求: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我认为“靡王税”是他的“金刚怒目”之句。“王税”就是剥削。“靡王税”就是反抗剥削。他已经看到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就是剥削,看到了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的土地、粮食被剥削。陶令无可奈何,只有隐居南山下。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从来就没有“靡王税”的制度,而且是“苛政猛于虎”。历朝历代的农民为了生存,或“揭竿而起”,或“迎闯王,不纳粮”,或“打土豪,分土地”。新中国成立之后,推翻了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才真正废除了各种不合理的苛捐杂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废除了千百年来纳“皇粮”的制度,农民不再交售公粮余粮。一位银发童颜的老村干部发自内心地说:“这几年,农民的日子最好过!养猪不用交屠宰税,国家还发养老母猪补贴。种田不用交“皇粮”,还发给种田地补助。买农机,也发点补贴,还有养老金、医疗费补助等优惠政策。村里搞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出资;开通水电路也是国家出资。这会儿呀,比我们当村长的时候好多啦。”这些都是超越《桃花源诗并序》里的事实。

  住在村里最豪华房屋里的一位老板说:“现在的社会真好!让富裕者更富,让穷者不穷。我们越干越有奔头。”我问及村里的穷人怎么办时?他豪爽地说:“有劳动力的,我带他们出去打工。没有劳动力的老人,我过年过节送他们个小红包。不过,主要靠政府帮扶他们。”

  我看到,村里挂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标语,乡村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挨家挨户地帮助出主意想办法,找准贫困的原因,对症下药,力度罕见。坝美景区里有汤那、坝美、出水洞、法利4个村民小组,他们从573户2520人中,精准地排查出3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02名贫困人口,为每一户贫困户确定帮扶联系人、帮扶项目及帮扶措施。5年内使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甩掉了贫困户帽子。全村越过温饱线,年人均纯收入接近一万元,正朝着现代人类的理想生活迈进。这种先富帮后富,干部帮致富,国家出资帮致富的社会,陶渊明是无法设想的。所以在他的诗文里也无法描写。即使在古代追求美好生活的口号里也没有,只有什么“均贫富”,什么“劫富济贫”的政治口号,却没有“精准脱贫”“共同富裕”的热度词汇。

  我看了脱贫之后的村民,突然产生了矛盾心里:既敬佩陶渊明独善其身的品格,又感觉若天下人皆隐居于世外,谁来拯救穷苦人?其实,这种矛盾在我心里徘徊了几十年。当年我欣闻粉碎“四人帮”的消息,曾发表了一首小诗:

  辞官种豆避尘嚣,陶令佳名不折腰。

  天下英雄皆自保,斩妖利剑赖谁操。

  后来,我发现古人对隐居曾经有不同观点。汉光武帝刘秀有位亲密朋友叫严子陵,多次邀请他辅佐江山,却隐居于富春山,80岁寿终。后人对严子陵褒贬不一,元朝贡师泰讽刺他:“百战山河血未干,汉家社稷要重安。当时尽著羊裘去,谁向云台画中看。”范仲淹是主张入世者,有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却赞扬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随着阅历的增长,慢慢地觉得,这也许是衡量读书人的两种尺度,而且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腐败者弄权,小人得势时,独善其身也是明智之举。诸葛亮前期隐居隆中,后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良前期为大汉江山建功,后期隐居。看来,什么时候该怎么作为,全靠自己权衡。不过,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任何时候都应该鞠躬尽瘁。

  在陶渊明的“乌托邦”里找不到的美梦,在坝美村民眼里却是活生生的现实。我们来到村脚的大榕树下,其根系隆起,露出地面者大约有100多平方米;枝叶茂盛,树冠遮阴数亩地。大榕树周围是古老的杆栏式民居,也夹杂着几间洋房。参观了一些古老的民居,细看了那几间洋房,原来都是接待游客的客房或饮食小店,里面的装修已经现代化了,放置的设备也很现代,散发着村民一种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不是寓言描写的那种不与外人相往来,却是快乐无比;不是闻说世外之事,反表叹惋,而不愿外出。这里的村民在与世隔绝的仙境中的心情,却与游客向往仙境般的坝美一样,都在不断地追求自己的好梦。他们的好梦就是像都市里的人一样,穿西装住洋房。大部分村民都闯荡过大千世界,到城市里打过工,亲身感受过现代社会的生活。不过,那只是改革开放初期所圆过的梦。后来,村民们渐渐感悟到大都市里太烦躁,没有坝美清静,更没有坝美好在。于是,从外出闯天下返回来创业,从西装革履返回来重穿壮族盛装,从学唱卡拉OK到恢复唱壮族民歌。有的返回来发展乡村旅游,有的返回来保护故乡的生态环境,将过去建盖的房屋再度改造恢复为古民居。如此梦幻,宛如陶渊明的另一种体验: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

  坝美村民在追梦圆梦的历程中,撞破了理想社会的泡影,获得了现实社会的美好生活,也揭开了梦幻中的秘密:在大自然里的人向往着繁华都市,在繁华都市里的人却向往着大自然,也许正是这种奇特的梦幻,冲破了人类社会的一切隔绝,催生出开放、交往、融合、进步、文明。

  坝美毫无“浇薄”,夜不闭户,没有刑事案件,与《桃花源诗》描写的世风淳厚极为相似: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一年四季歌舞升平,“怡然自乐”。每逢正月初二、二月初二、三月三、六一花饭节等日子,村里的长老便聚会议事,杀鸡、杀鸭,献上刀头(壮族语:猪肉),摆酒焚香供奉神农氏,祈求全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前老人们很神秘,举行祭祀活动,只准村里的长老到场,不准妇女和小孩靠近。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习俗有所变化乃至消除。他们将这些传统节日,丰富发展为旅游项目。游客最喜欢参与的是隆重的“三月三”歌节。他们唱的山歌言辞婉转,讲究押韵,富有感染力。壮族能歌善舞,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舞”“手巾舞”“纸马舞”等,节奏鲜明,舞步雄健。凡到坝美的游客,都愿意与壮族歌手共展歌喉。

  我们午餐的农家小店,是一栋钢筋水泥建盖的现代房屋,外部正在按照壮族古民居的风格“穿衣戴帽”。店主对我们说:“对不起诸位!政府要求保护生态环境,违规建筑都拆除了。我家的饭店也正在按照风景区保护规划装修。如果你们过几天再来,一定好好地款待诸位。”事实上,村里的规划是经过多方论证,多个部门审查批准的,核心原则是回归自然,修旧如旧,再现坝美少女般的天然风韵。

  坝美,“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这里没有工业污染,没有汽车尾气,几乎连化肥农药都不使用,是一个超然无尘埃的自然王国。陶渊明一生追求的就是自然淳朴的生活,直率无比的人际关系。这里村民之间亲密无间,互尊互爱,互帮互助,毫无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世俗。壮族村民们热情地接待来自各方的游客,真诚地推销原生态的美食,而且让游客尽情享受壮族传统的饮食文化。他们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以稻米为主食,喜爱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汤圆等食品,善于制作八宝饭、八宝粥、竹筒饭、南瓜饭、五色糯米饭等美味。这些传统的家常饮食,今天已经成为游客喜爱的风味食品。村口有一家民居旅店,三层高的杆栏式建筑风格,一层是餐厅,二三层是客房。餐厅里的米粉是红米做的,糍粑是糯米做的,米糕是紫米做的,米饭是五色花染的。糍粑晒干油炸之后,像泡馍般甜脆可口。竹筒饭是紫米、糯米、花生加配料做成的,用鲜活竹筒、白砂泉水、新米烘烤出来,一破竹筒,清香扑鼻,不可名状。我们在这里用过餐,店主摆出了纸墨笔砚,请求我写几个字。因字写得不在行,未敢现丑。陶开辉逗我说:“做了一天的桃花源中人,总得有点感受吧!”于是,我想出4句诗聊作感受:

  桃花溪水自东流,千年绝世盼奔头,

  试问谁寻尘嚣外,地球村里一仙洲。

  坝美是珍贵的世界自然遗产,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当代真正的“世外桃源”。陶渊明诗文中的洞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而坝美桃花源的村民却说:“可以大力向外宣传!知道的人越多越好!”陶渊明诗文中的打渔人在向太守报告情况后,竟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而我们从坝美桃花源回归之后,却鼓动更多的亲朋好友到坝美去旅游。我设想,如果古代那些执守真我的隐士能穿越时空,有机会到坝美旅游度假,或做半个闲人,早晨起来到河边散散步,白天在古树下泡泡茶,春花秋月存一心,兴衰荣辱超尘外;或做半个村夫,下河捞鱼摸虾,上山挖草药捡蘑菇,更能忘象见性,吐纳初怀清气;或驻一点诗情,阅览几篇经典,仿效陶翁随心、随缘倾听生命的真谛。

(责任编辑:袁潇楠 审核:卢秀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