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我们怀揣一个永不过时的理想

作者:王若杰 来源: 红河网 时间:2020-06-08 10:05:32

  不是所有事物都会被时间摧毁,文字和影像是对逝去时间的收复。

  40年风雨同行,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红河日报》的40年,是对红河大地波澜壮阔发展的记录,更是对红河人大浪淘沙记忆的沉淀和收复。

  回望红河日报社的40年,就像一个人在带领你重新回望过去,回望那段当时可能平淡无奇多年后忆起却精彩纷呈的岁月。

  一

  2000年的冬天,伴着新世纪的钟声,我加入到红河日报社温暖的大家庭。

  我在这里更好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新闻。从每一次采访途中的脚印到新闻纸上的白纸黑字,都从不同维度拓展了我的思路和视野,给我带来思考。让我渐渐感悟,新闻远在新闻之外。我怀抱一颗要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初心,怀抱着对新闻的虔诚信仰,怀抱着对同道中人最深刻的善意,在这里践行着新闻理想。

  成为红河日报社的一员,或许是偶然中的必然。2000年我在建水报社供职,在申报中级职称时,时逢时任红河日报社总编的曾泽鑫看到了我的材料,觉得王若杰作为一个县报编辑、记者,能在《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红河日报》上发表那么多文章,是个人才,可以来红河日报社试试。于是曾总编打电话找我,不巧的是,当时建水报社的办公室正在修缮,拉断了电话线,我当时又无手机,爱才心切的曾总编在一次次的电话忙音中一直没有放弃,到了第3天,曾总编在再一次的电话忙音后,想到一个办法,把电话打到建水县委宣传部试一下……在我拿起听筒的一刻,我听到了曾总编如释重负的声音:“终于找到你了!”曾总编告诉我,如果愿意到红河日报社来工作,可以来报名参加选拔考试。

  我被曾总编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感动,之前,我只是作为红河日报社的一名优秀通讯员与曾总编在表彰会上有过一面之缘,而一位总编却亲力亲为锲而不舍地找人,这必定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伯乐。

  如果不是当年曾总编的执着,我或许与红河日报社擦肩而过了。

  二

  打开一个报社的方式,是昼夜颠倒的工作模式。

  红河日报社在随州府搬迁蒙自之前在个旧市婀娜多姿的金湖畔,紧邻歌舞升平的商业区银波赤。有意思的是,人们看得到的报人上下班的时间也跟银波赤的人上下班的时间差不多。因为记者不是在纸上就是在路上,所以通常人们看到的只是出入报社的编校人员。幸好当年尽职尽责的师傅马绍全不管多晚总是在编校人员下班后开着大巴满个旧转,把下夜班的每一个人平安送达。让银波赤出来的夜归人在风中看得羡慕不已……同样是深夜盼归,这人和人的待遇咋就这么不一样呢!

  其实,出入银波赤的夜归人估计对于报人痛并快乐着的那份守望社会的责任感、期待感、成就感永远难以感同身受。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这10个字是对新闻工作者的高度概括,但这10个字的背后,是一条很长很长的新闻路。新闻人注定要奔跑在这条没有终点的路上。我们在新闻路上长跑,一朝一夕、一字一图或许不足以改变这个世界,但新闻人能助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这样的事例在报社4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胜枚举,我也不在此啰嗦了,因为这些都是痛并快乐着的见证。

  然……怕的就是转折。新闻工作又是一项遗憾艺术,有些时候,我们经历了痛的折磨,结果依然是痛着。就如天天如履薄冰,依然在貌似最安全的地方沦陷。

  比如每当岁末年初的时候,时间的小马车已经毫无悬念地带领我们成功跨到新的一年,但潜伏在我们思想深处的时间的小马车还躺在上一年的记忆里。故而一个看似简单的“日期”却成了报纸出现差错的高危地带,也是我们俗称的“雷区”。所以,一个好的编辑还必须是一个“排雷”高手。

  新闻无小事,既然选择了新闻,就心存美好,毅然前行。

  三

  新闻记录历史不能改变历史,新闻不能改变历史却可以影响未来。

  当人生的足迹把我从一个采写新闻的稚嫩学生变成可以上讲台为人师表答疑解惑的高级记者时,我常常会用这句话来与听者共勉。

  记得2001年,我刚到红河日报社不久,就独自去我州最偏远的县——绿春采访,完成报社规定的采访任务后,心里总觉得有点不满足,千辛万苦坐了整整一天的班车才到绿春,只采访一个主题感觉有点遗憾。晚饭后闲聊时,我问绿春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干部:“今年绿春的贫困人口是否减少了?”。他脱口而出:“没有,增加了不少呢!”

  我大吃一惊!怎么扶贫多年,贫困人口不减反增?是调整了贫困线标准吗?

  他说:“没有,是不准种香茅草了。”

  原来,香茅草是一种适合绿春种植的经济作物,前几年绿春大力发展香茅草种植,很多人因此脱贫。但香茅草种出来必须经过初加工烤出香茅油来才能运往外地销售,绿春没有煤炭资源,所以烤香茅油只能砍伐木材,导致绿春的森林覆盖率锐减。绿春县委、县政府发现问题后,为了绿春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绿春青山绿水的明天,果断停止香茅草种植,重新找寻可让绿春人致富的经济作物。我去采访的时候,正是绿春停止香茅草种植、而新的经济作物又不能立马产生经济效益的青黄不接之时,贫困人口自然是增多了。

  通过深入采访,我写出了通讯《绿春人痛别香茅草》及评论《为绿春人壮士断腕的勇气称赞》。该通讯和评论在《红河日报》刊发后,又分别被《人民日报》和《云南日报》采用,获得广泛关注和好评。经过多年的努力,绿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绿春在今年成功退出了贫困县的行列又保住了美丽的绿水青山。这是“新闻不能改变历史却可以影响未来”的佐证,这样的事例在《红河日报》40年的步履中从未间断、数不胜数。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回望19年前绿春人为了保住绿水青山而痛别香茅草的壮举,作为一个新闻人,我为自己无愧于一个时代的记录者而感到由衷欣慰。

  40年弹指一挥间,红河日报的下一个40年即将开启。我们在这个集体里奋斗成长,我们会一如既往地记录着、守望着,关于正义与良知,关于未来与希望。因为我们都怀揣着一个永不过时的理想。


(责任编辑:喻自洲 审核:卢秀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