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习近平“两个共同体”创新理论对高职思政教育的指导意义探析

作者:李一文 易丹华 来源: 红河网 时间:2024-04-13 20:56:4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高校师生头脑,促进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笔者以习近平“两个共同体”(即“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理论来探析其对于高职思政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两个共同体”创新理论略说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两个共同体”概念和命题的提出,是具有跨地区、跨种族、跨文化的重要政治治理经验和原创性的重大理论创新。

“两个共同体”作为原创性创新理论,蕴含着三条线索:一是“两个共同体”理论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有着来自于中华民族自身的历史的、民族的特殊资源,它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可以指引人类方向的历史基础,也是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所在,没有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创造,就不可能有这样一个民族复兴概念。二是“两个共同体”理论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来自于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历史的、当下的、未来的思考,是强调人的类本质的自由劳动和自由集结,是对资本主义和西方式现代化弊端的批判和反驳,是指向整个人类的共同命运与更美好的未来。三是“两个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及其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它是对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在现阶段的因时制宜的理论转化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命运和民族解放的时代化表达。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历史经验及其作为理论命题的正式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秦王朝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汉王朝在政治上继续强化中央集权,在文化意识形态上独尊儒术;三国两晋南北朝,多民族文化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获得自觉……从隋唐至明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也愈来愈丰富。而后,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首次正式使用“中华民族”一词;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中提出“五族共和”思想;邓小平多次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高度谈到台湾回归祖国的国家统一问题;江泽民指出,主张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胡锦涛谈到推进中国的民族团结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来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民族团结事业新发展,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正式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命题。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有其历史性,又具有共时性,是要将中国和世界的命运密切关联起来,它是愿景,是目标,是整个人类应当关注和努力的未来方向。

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后在国际国内的多个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构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人类最终会迈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二、高职思政教育以“两个共同体”理论引领专业教育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有很多方面,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可以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能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之外认识到关乎民族和国家的重大问题。

从社会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在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承负着其使命和责任,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积累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两个共同体”创新理论对于丰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让高职学生形成“个人—民族—人类”的不断上升和扩展结构。从学生个人角度来说,专业技术学习有利于个人生存,这主要是满足于物质利益的,是基础的生存性活动所需要的;从民族角度来说,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让高职学生将个人奋斗或经济物质需要与民族事业关联起来,也就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从人类角度来说,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让高职学生将个人谋生活动和民族情怀放到全人类的视野来考虑,能具有世界眼光,能向一切先进文化学习。

“两个共同体”创新理论将引导高职学生专业教育具有“专业—思想—政治”的可循环结构。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不能只是一种机械的外在于个体生命本身的异化劳动。高职青年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还必须要有思想,就是要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职思政教育就可以以红色文化引领“三观”教育,让学生在向革命先烈和英模学习中,有一个对于自我的反思性维度,学会将自己的人生和意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结合起来,学会将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技能既正确地为个人事业发展服务,又能融入民族的事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从而将思政教育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在从事本专业之外,更多地参与改造世界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两个共同体”创新理论也将引导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具备“个体性—历史性—世界性”三维结构。当代社会,或许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专业的道路上非常成功,但精神和心理上却愈来愈空虚。“两个共同体”创新理论就是要让主要致力于专业技术的高职学生,将个人奋斗放置到民族的历史性维度,同时也放置到人类的世界性维度。这个历史性维度也是一个时间性维度,它让高职学生以历史上无数的民族英雄或革命先烈为榜样,从而汲取奋斗的动力。这个世界性维度也是一个空间性维度,可以扩展高职学生的视野和边界,向着人类更高的梦想进发。

三、运用“两个共同体”创新理论将“小我”融入“大我”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缺乏性需要,第二部分是成长性需要。缺乏性需要部分主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宿需要、尊重的需要四个层次;成长性需要部分主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超越需要四个层次。“两个共同体”创新理论可以为高职学生更好地解决马斯洛需要层次里面的两个部分所涵盖的八个层次。

首先,从第一个缺乏性需要部分的四个层次来看,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无疑是重要的,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既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也让学生毕业后可以有谋生能力。这也就是满足个人的初级层次的需要。爱和归宿的需要,除了个人间的情感和家庭的建立,同样有从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诸种共同体建构而来的获得感。只有在更广泛的自己与他人相处的关系和相互需要中,一种自我人格的尊严和对他人的尊重也才可能更好地建立。思政和党建工作首先要考虑到普通学生在读期间和毕业后的实际发展,为他们以正确的“三观”去对待生命中那些基本的缺乏性需要。

其次,从第二个成长需要部分的四个层次来看,以“两个共同体”创新理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一方面,只有将自己的专业发展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联系起来,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家国传统结合起来,看到自己的专业技术与人类的科学和技术进步是同步的,自己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同时,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盲目排外,拒绝一切外来的东西;在学习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不妄自菲薄、崇洋媚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职教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从而指明了高职思政教育要与国家和社会密切关联起来,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能够与中国成为世界大国这样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而中国作为大国,又与整个世界和人类的发展休戚相关,高职院校要将“两个共同体”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将价值引导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有效提高专业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以强化学生胸怀民族与天下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才能让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家国情怀和天下视野结合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总而言之,“两个共同体”创新理论融入高职思政教育,能够让高职学生牢记党的使命和责任,更好地响应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有助于高职学生将自己的专业职业融入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之中,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更好地完成自我实现与超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作者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刘雯霁 审核:卢秀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