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一词形容人不爱说话、不爱交谈,而干部“沉默”,却折射出了庸政懒政怠政的不良风气。笔者以为,干部“沉默”不是“金”。基层干部“沉默”现象值得警惕,因为它会侵蚀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干事氛围,也会让群众感受到“沉默震耳欲聋”。
“沉默”干部的产生并不是无迹可寻。其中一个共性的问题——担当精神的缺失。“沉默”型干部遇事不敢担责,怕字当头,怕担任务、怕出问题、怕得罪人。深究这些“沉默”干部“失语”的原因不难发现:一类是胸无点墨,沉默不语。有的干部能力不足,“言之无物”不会说,见识不够,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没有想法,更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干工作,自然就不敢轻易发表意见。一类是怕“祸从口出”不愿说。有的单位谁说话谁干活,谁答收到谁负责,大家都低下头不敢揽事;有的“老资历”干部深谙“为官慎言”之道,不轻易发表不同意见,领导说什么都说好,秉着少说话的原则,要么是讲话讲一半留一半,要么就一言不发;有的人算盘打得噼啪响,却善于闭嘴装糊涂,不喊口号不担责,撸起袖子就是看。还有一类是怕“人微言轻”不敢说。有的年轻干部缺乏资历和阅历,受到“排资论辈”“躺平思潮”等不良风气影响,跟着“老油条”学成“小油条”,遇事不敢说也不作为,整天懵懵懂懂的,这些年轻干部借口“人微言轻”不敢说而不说话。有的人担心“言多语失”,怕被“追责问责”,当起“老好人”、做了“失语者”;还有就是想说没有机会,只会着急干瞪眼。“沉默型”干部的出现有其自身原因,但客观上也与单位政治环境有直接关系。
要让沉默者“开口”,并且吐“金”,就要培养干部“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的胸襟气度,真正敢说话、敢说真话。要加强领导干部自身修养,定期开展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既要让干部感到压力,又要帮干部找到出路。要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基层干部敢发言敢表态提供制度保障,通过纪律和规矩为敢讲真话敢担当的基层干部撑腰鼓劲。要整治干部“沉默”“失语”现象,激励和鼓励干部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创造条件让基层干部会说、敢说、能说、愿说。
(责任编辑:韦鸣 审核:卢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