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调查研究,就要把实事求是贯穿调查研究全过程,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情况认识得更透一些,从而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提供根本保证。
深入调查为基——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当好“潜水艇”、观察员、小学生
摸清情况、吃透问题、找到办法、总结经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防范和纠治调查研究上的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各级干部经常下基层,到一线、到现场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沉下身子,当好“潜水艇”。要化“脚力”为“能力”、变“坐诊”为“出诊”、从“会场”到“现场”,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善于蹲点调研、跟踪调研,注重“解剖麻雀”、以点带面,既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解决问题,还要到边远乡镇、艰苦的地方去察看实情,真正发现问题,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确保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迈开步子,当好观察员。调查研究,就是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第一手情况。调查研究不能为完成任务而调研,不能为应付差事而调研,不仅要“身入”,更要“心至”,还要“情到”,进万家门、访万家情、结万家亲,做到“下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调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一手抓定性调研,一手抓定量调研,交叉运用,相互补充,挖根子、找规律、思对策。
放下架子,当好小学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坚持眼睛向下,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要让群众说真话、说实话,必须坚持“党的利益在第一位”“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要卷起裤腿、撸子袖子,走进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边干活、一边交流,同群众进行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的零距离接触。这种“参与式、体验式”的调研过程,既不耽误群众时间,还能更好地获取调研素材。
深刻研究为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善于交换、比较、反复,摸清实情、洞察真相、把握本质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调查,没有研究,往往导致事务主义,工作半途而废;只有研究,没有调查,做出的方案或政策往往不切实际,甚至适得其反。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思想方法,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注重交换、比较、反复,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到问题的真谛。
强化政治思维,用“望远镜”观察思考、明辨方向。思想指引方向,目标凝聚力量。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努力把思想方法搞对头,防止固执己见、以偏概全、先入为主、顾此失彼,善于从现象看到本质、从个别看到一般、从历史看到趋势。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论证和科学决策,从中找方向、找思路、找方法。
提升政策素养,用显微镜对照分析、明察实情。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政策性文件就是最快的工作新闻,需要第一时间学习领会,第一时间安排部署,做到抓紧推进、立即行动、破解问题,切忌等待观望、推诿扯皮;政策性文件就是最大的为民承诺,需要持续推进、落地见效、讲求诚信,切忌变通走样、选择执行;政策性文件就是最好的“红利”,需要系统推进、借势发力、用足用活。促进一个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切忌无谓争论、丧失机遇,否则,就容易出现梗阻、偏离甚至落空。调查研究必须善于将中央的政策理解到位、衔接到位、落实到位,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确保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看到真问题,真看到问题,使调查研究取得真成果。
锻造专业水平,用“金刚钻”探求本质、明晰规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调查研究中探求本质、明晰规律的综合能力,既包括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必备的专业技能,也包括与群众交流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调研之后的文字综合能力。坚持实事求是,本质就是寻求规律,难点也在寻求规律。我们必须努力培养提高辨别能力,也就是分辨真象和假象的能力,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努力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深化成果为本——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健全机制
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深化和转化调查研究成果,既要善于发现问题,也要善于解决问题,既要善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也要善于运用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上升到一定高度解决倾向性问题,从而变问题为课题、变课题为对策、变对策为成效。
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具体问题中防微杜渐、禁于未然。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落实的起点。我们要有发现问题的眼光、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也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智慧。对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要拉单列表、明确责任、细化方案、逐个销号,能马上解决的要马上就办,需长期推进的也要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力避解释代替解决、想法代替做法、落笔代替落地。对那些具有普遍性和制度性的问题、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关键性问题,以及难题积案和顽瘴痼疾等,要研究透彻、找准根源,形成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
坚持目标导向,在总结推广经验中传道授业、以点带面。对调研中发现做得好的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旗帜鲜明宣传。特别是要善于做好分析和归纳工作,把基本情况说清楚,把成效和做法讲透彻,更好地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探索总结和形成的“千万工程”“晋江经验”等,就是把握事物本质、探索工作规律的生动体现,为全党作出了表率,我们要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认真学习借鉴、持续跟进落实。
坚持结果导向,在形成制度规范中健全机制、推动落实。怎样才算好的调查研究?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直面问题,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上下功夫,又要着眼未来、登高望远。基层党员干部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讲求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攻坚克难,履职尽责,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