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移风易俗育文明新风 以文化人塑文明蒙自

作者:李梅 来源: 红河网 时间:2022-11-06 02:22:54

在蒙自市新安所南山屯,有一所充满温情的学校——新安所“母亲学校”。在“母亲学校”里,有清泉煮茶、叩弦而歌,也有飞针走线、指尖花开,更有党史宣讲、读书分享……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美丽乡村·女子学堂”培训和志愿服务活动,满足了广大农村女性的精神文化和生产生活需求,引导她们提升文明素养、传承优良家风家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心,让新时代文明新风吹遍蒙自农村。新安所“母亲学校”、期路白“咪哆啋”志愿宣讲队、“水田好人”等例子在蒙自数不胜数,成为蒙自市坚持移风易俗、推进乡风文明的生动实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农民精神面貌不断提升,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文明行为蔚然成风,文明之花在蒙自农村处处绽放。

思想引领 凝心聚力

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探索理论宣讲进农村的有效途径,真正让百姓“听得懂、愿意听、记得牢、用得上”,更加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决心。打造百姓身边的宣传阵地。全市建设有122个村级文明实践所(站),全年开展理论宣讲2400余场次,覆盖12.2万农村群众。例如,蒙自市新安所街道在40户农村先进模范党员家中,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家庭党校”,把理论课堂办成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实打实的党的理论讲习所、宣传队。用百姓的话讲给百姓听。结合农村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受众需求,组建分众化宣讲队伍,将理论学习和宣讲活动搬到农家庭院、田间地头、火塘旁边。例如,期路白苗族乡组建了“咪哆啋”志愿宣讲队,通过“双语”宣讲把党的理论政策讲到每家每户;蒙自市草坝镇组建了以农技专家、本地种植能手为主的“棚下田间”志愿服务队,以“流动课堂”的形式把最新的惠农政策、种植技术传到田间地头。2021年,蒙自“红色小蜜蜂”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马灯”获云南省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创新百姓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把党的理论转化为一个小故事、一台小话剧、一首小民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宣讲。比如,观澜街道永宁村结合当地的彝族花灯文化,把理论宣讲融入花灯的编排中,深受百姓喜爱。

文化振兴 培根铸魂

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传承者和受益者,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我们立足蒙自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乡村记忆,坚持以文化人,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实施“中共云南一大会址”红色地标品牌提升行动,深入挖掘村镇红色资源,推出红色旅游线路、“剧本杀”体验活动等,引导农村群众了解红色文化、讲述红色故事,自觉守护和赓续红色血脉。如今,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已成为云南红色新地标,打造了“鸣鹫红色樱桃园”等一批蒙自农村基层红色文化基地。让文化阵地“活”起来。激活乡村文化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乡村记忆馆等宣传文化阵地,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文化进万家等,让文化热在基层、暖在人心。例如,举办“喜迎二十大 爱在蒙自——美孃孃在行动”广场舞大赛,凝聚起了一支以广场舞舞者为主的志愿服务队,通过一个美孃孃带动一个家庭、以小家带动大家,集结文明创建力量。百姓文化百姓创。坚持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鼓励创作属于百姓的文化,不断提升对家乡文化、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举办了“喜迎二十大 爱在蒙自”原创歌曲征集大赛,征集到《小巷》《和外婆到街上逛一逛》等一批承载乡愁记忆、反映百姓生活变化、弘扬文明新风的优秀作品。

移风易俗 弘扬新风

文明创建,示范引领。我们坚持文明城市创建和文明村镇创建有机融合、有效衔接和协同进步,创建一批文明村镇、选树一批文明家庭、挖掘一批百姓身边的先进典型,引领乡村文明建设,创建文明村镇154个、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乡镇3个;创建文明家庭84户;创建十星级文明户9900户。

夯实堡垒,筑牢根基。坚持把党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让党建引领“融进去”、基层党组织“聚起来”、基层治理“活起来”,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大擂台”的重要内容、转化为群众“看得见”的民生红利。广泛凝聚力量,构建党建网格与社会治理网格“一体化”机制,凝聚起村民小组、村民志愿者队伍、基层党员等各方力量,在村民小组、居民小区组织“板凳会”“小院座谈”4300次,面对面倾听心声;组建党员突击队156个、“建设者之家”便民服务站12个,解决群众身边的急事、难事2971件。

思想转变,人心思进。随着蒙自从“农业大县”向“中心城市”蝶变、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蜕变,农村群众在社会进步、生活变好的大环境中摆脱了陈旧观念,从满足温饱向精神富足转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凝聚起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兴旺家乡的深厚感情。人人争当农村志愿者,主动参与到巡河、护林、卫生保洁等各项事业中,冲在殡葬改革、控辍保学等宣传第一线,保护耕地、节约资源成为自觉意识,呵护家乡的绿水青山成为自觉行动。人人争当乡村振兴带头人、新农人扎根家乡发展、企业返乡办厂创业、大学生返乡就业成为新常态,农村建设一片欣欣向荣。

争先跨越,焕发新颜。思发展、求发展成为农村群众的深切期盼,形成了积极向上争先致富的良好氛围。探索建立“村村联盟”“政银联盟”“村企联盟”等新机制,创新“产技联动”“技能变现”“云上就业”等新模式,上半年,88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139%,超5万元村同比增长183%。如远近闻名的深度贫困乡、贫困发生率高达94%的西北勒乡,各族干部群众穷则思变、自我加压,以“石头缝里刨穷根”的精神,劈开石头缝、走上小康路,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2022年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名单”。

文明教化,涵养新风。通过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群众健康的生活习惯持续养成,不断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例如,草坝镇富民村委会湾沟村以红白理事改革为抓手,选举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道德模范等担任红白理事会成员,制定红事白事办理章程,积极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过去铺张攀比的陈规陋习不见踪影,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村。水田乡以“了不起的我们”为主题,选树一批孝老爱亲、敬业奉献、乐于助人的“水田好人”,通过讲身边人身边事、讲平凡人的不平凡,引导当地村民向上向善。

风劲好扬帆,奋进正当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导农民群众在参与中提升幸福感,在奋斗中增强获得感,推动乡风民风好起来、人居环境好起来、文化生活好起来!

作者系中共红河州委常委、蒙自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雯霁 审核:卢秀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