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在产业振兴中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

——以红河流域傣陶发展研究中心为例

作者:杜黎波 罗丹 何屏 来源: 红河网 时间:2022-04-24 01:11:35

为传承傣陶传统文化,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开发创新傣陶产品,把知识和技能送教下乡,服务于乡村傣陶产业,扩大学校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就读州民族师范学校,2021年6月,州民族师范学校筹建了“红河流域傣陶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成员同心协力,刻苦钻研,仅半年多时间,就研发出30多项产品,其中,17项获云南省版权作品登记证书、6项获国家外观专利证书。

一、傣陶的历史与现在

据考证,傣族制陶技艺是从中原传来的原始制陶技艺。所谓原始陶器,是指胎质粗松、陶壁较厚、火候低、陶色不纯的早期手制陶器。

在今天,中原地区的原始土陶制作技艺已近乎无处可寻,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物件都是动辄数千年历史的文物,诉说的只是远古的故事。但在云南的红河流域,最原始的制陶技艺却还鲜活地存在着,成为今人窥探中国陶艺发展史的活化石。也正因为如此,红河流域的傣陶技艺已成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今天制傣陶的工具、工艺及相关产品与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基本上一样,所以都被称为原始制陶。傣族陶器都是土陶制品,由于其制陶技艺与我国早期制陶技艺的一致性,故而傣陶也是研究我国制陶史的活化石。

目前,红河流域傣陶技艺传承人主要有红河县迤萨镇小河村委会88岁高龄的白玉陶、勐龙乡坝蒿村70多岁的刀玉化及元阳县那里村66岁的李秀芬。傣陶制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金属制品的严重冲击,做傣陶的也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老人,傣陶制作技艺出现了传承危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傣陶制作技艺”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二、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助力乡村傣陶产业振兴

知识产权必须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才具有生命力。研究中心特别注重知识产权的转化,已把多项知识产权投入红河县迤萨镇小河村傣陶厂,让当地村民利用空余时间参与傣陶生产制作,村民既获得了经济效益,又懂得了“泥巴可以变钱”的道理,以此带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助力当地傣陶产业振兴。如“蘑菇房砂金傣陶茶罐”就是以“蘑菇房”的造型基础与现代陶瓷工艺相结合,创意设计的一款傣陶茶罐,经过多次设计和试制,达到了成熟产品的阶段,获得云南省版权作品登记证书。

为了使“蘑菇房砂金傣陶茶罐”知识产权顺利转化为生产力,研究中心教师组成技术团队,到红河县迤萨镇小河村傣陶生产基地,指导当地村民学习“蘑菇房砂金傣陶茶罐”生产制作技能。目前,掌握傣陶制作技艺的村民正在积极完成5000个“蘑菇房砂金傣陶茶罐”订单的生产任务。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知识产权在红河县傣族乡村落地生根,得到了合理、有效的转化,产品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市场的认可,传统傣陶产业得到了发展。 

作者单位:州民族师范学校

(责任编辑:刘雯霁 审核:卢秀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