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念好“六字诀”破解边疆民族地区干部人才流失难题

作者:莫薇 来源: 红河网 时间:2022-04-24 01:11:34

边疆民族地区工作条件艰苦、发展优势不强、发展平台不高,难吸引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干部人才流失现象突出。尽管边疆民族地区为稳定干部队伍、留住人才出台了系列政策,但因地区差异,受编制、薪酬、环境等限制,仍然面临干部人才流失、断层之忧。

为破解边疆民族地区干部人才流失难题,扎实做好干部人才振兴文章,笔者认为应创新干部人才队伍工作机制,念好“补、调、提、派、挂、留”六字诀,有效破解边疆民族地区干部人才流失难题,建设一支热爱边疆、扎根边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口碑好的干部人才队伍,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和人才保障。

“补”新鲜血液强队伍。实施人才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深入分析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工作现状,回答好“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坚持什么原则标准、达到什么发展目标,需要哪些服务保障”等问题,科学编制人才发展规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工作有主线,人才有盼头。吸收新鲜血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根据边疆空缺编制数制定年度招录(聘)计划,在政策上适度倾斜,适当放宽招录条件,加大招录人数力度,及时补充整体空缺编制数,逐步解决边疆民族干部队伍数量不足问题,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调”本土干部回故乡。立足边疆地区“引人难”“留人难”实际,深入推进“人才强盟”战略,在培养本土干部的同时,盘活在外人才资源,通过开展“鸿雁归巢”本土高学历人才回引工作,以博大的胸怀、真心的诚意、诚心的措施、暖心的保障,打好“感情牌”,走好“亲情路”,用热情和坦诚引才、留才、用才,结合“干部回乡”建设宣传与政策鼓励,积极动员在其他地区工作的本土干部调回原籍,破解引才留才难题,让他们回归家乡、建设家乡。

“提”大龄干部委重任。边疆民族地区机关、乡镇、村(社区)“两委”大龄干部是基层干部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工作经历丰富,多年的实战让他们既“连天线”,又“接地气”。这些因年龄、学历等问题形成的“剩下干部”,有部分是优秀的骨干。然而,年轻干部正是看到了大龄干部年龄“超标”的烦恼,往往容易滋生“干临时工”的念头。应为大龄干部增开“末班车”,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才是边疆民族地区干部人才工作的可行之举。

“派”优秀干部蹲基层。建立“种子选手”后备干部队伍数据库,依据当地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任职经历、专业特点等因素,采取个人报名与组织推荐相结合方式,坚持“严格标准、按需选派、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原则,将内地县优秀干部选派到边疆民族地区挂职锻炼,补齐、补强干部力量链条,让优秀年轻干部在一线蹲苗锻炼成长。

“挂”攻坚地区带徒弟。“挂”就是推行“挂职干部任导师制”。导师一般由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乡科级领导干部担任。基层单位根据挂职干部“导师”的工作岗位、专业特长等,提出“徒弟”初步人选报组织部审核后确定最终人选。挂职干部“导师”对接收单位“徒弟”实行“一对一”培养。“导师”根据“徒弟”培养方向,量身定制党性教育、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等帮带计划,在基层党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等一线工作实践中“手把手”指导,帮带“徒弟”成长成才,补齐干部人才短板。

“留”干部人才建家乡。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吸引流动和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引导人才向边疆地区流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培养吸引流动和激励保障机制,搭建干事兴业平台,畅通人才流动渠道,留住并用好本土人才,从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保障,不仅做到人才引得进,而且要留得住并用活用好。通过规定边疆地区干部原则上必须工作满一定年限方可调动等方式,实现“政策规定必须留”,有效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干部“年年进、年年缺”问题。同时,制定各项激励促进政策,畅通渠道,为人才引进、留住和用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建水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刘雯霁 审核:卢秀丽)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