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

中共红河州委 红河州人民政府

红河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

作者: 来源: 红河网 时间:2021-11-03 18:21:05

中共红河州委  红河州人民政府

红河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

 

近日,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印发了《红河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全州各县市、州级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红河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全文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及州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州委“13568”工作思路,努力建成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促进红河州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支撑全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基本补齐,北部七县市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南部六县经济发展步伐加快,49个抵边行政村全部建成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以滇南中心城市建设引领全州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滇南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达到1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8%以上,全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南北、城乡、山坝、沿边和腹地联动协调发展。高质量建成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南部振兴、沿边开放、廊带联动”的发展布局。

——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高质量建成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取得明显成效。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全面形成,南北区域发展更加平衡,城乡发展更加均衡,省域副中心全面建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得到解决。

二、以滇南中心城市引领全州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

对标省委、省政府“滇中崛起”、“沿边开放”的发展战略,着力形成“中心引领、两翼齐飞、南部振兴、沿边开放、廊带联动”的发展布局,围绕州委“13568”工作思路,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推动全州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中心引领”,把滇南中心城市打造成红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增强滇南中心城市引领力。按照“国家门户•滇南中心”定位,加快滇南中心城市建设,形成高质量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发展规划,促进滇南中心城市国土空间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协同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绿色一体化,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数字经济、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等。加快推进滇南中心城市“十大工程”建设,着力推进蒙自碧色寨滇越铁路小镇、个旧锡工业旅游产品业态、开远知花小镇高端花卉集散中心等建设。加速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服务融合、文化融合,着力打造云南绿色发展的增长极、省域副中心,把滇南中心城市打造成为集滇南交通枢纽、沿边开放前沿、特色产业基地、生态人文宜居为一体的水韵湖城。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和品质提升,健全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切实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吸引力。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完善房地产配套设施。完善城市供排水体系建设,加强城市污水收处、垃圾收处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和重点流域排污处理设施建设,建设城市标准化公厕、智慧停车场,加快农贸市场、配送投递设施提升改造。引导家政、养老、托幼等城市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步行街、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等,彰显城市的品质和特色。

——提高创业创新能力。加快推进锡工业研究中心、上海—红河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中心、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红河分中心等建设。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和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 全面推进教育卫生体育高质量发展。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支持红河学院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一流“国门大学”。健全公共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应对处置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快滇南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州传染病医院等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建设。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全面推行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进社会足球场地、健身步道等全民健身设施建设。

(二)推进“两翼齐飞”,把弥勒泸西、建水石屏一体化打造成红河高质量发展的矫健双翅

——推进弥勒泸西一体化建设。围绕“立足滇中、弥泸一体,绿色崛起、高质量发展”定位,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样板。加快弥勒市“现代田园城市·健康生活福地”、泸西高原花园城市建设,建设滇中绿色发展新高地。推动“弥泸”空间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建设、园区建设、联合招商、人才交流、文旅康体、生态建设、社会治理“九个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点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和“绿色食品牌”,积极承接滇中和国内产业转移,做强绿色食品加工、现代花卉、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重点培育高原特色农业、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烟草及配套、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和旅游文化等新兴产业。积极推进弥勒至玉溪、泸西至丘北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弥泸灌区建设,协调推进红河北部货运铁路等前期工作,力争把弥勒通用机场建设成为全省通用机场枢纽中心。加快创建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促进特色康养和旅游融合发展。

——推进建水石屏一湖两城建设。以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特色产业等为抓手,全面焕发“古韵、文韵、乡韵”新活力。重点发展旅游文化、高原特色农业、绿色食品、食品和消费品制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绿色铝材一体化加工等优势产业。通过三产互融、优势互补、产业互促、区域互动,做强做精建水紫陶、石屏豆腐等一批特色产业。推进古城文化旅游区和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加快建水县泸江烟柳田园综合体建设,按照“一个景区”的理念打造“滇南最美乡愁之旅”,守护绿水青山、留住乡愁乡韵。深入实施“湖泊革命”,统筹抓好异龙湖流域保护治理,力争2025年年底前异龙湖水质达到IV类。

(三)加快“南部振兴”,把南部打造成红河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完善和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统筹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健全双语教育体系,继续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推进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保健食品、康体养生、民族医药等产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为抓手,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逐步缩小城乡、南北差距。抓实“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统筹推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30户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化和通乡镇三级路提质改造,实现无线通信网络全覆盖。配套完善乡村物流、快递设施,大力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挖掘农村消费潜力。聚焦农村“厕所革命”、“两污”治理、村容村貌改善,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努力打造“田园美、村整洁、人精神”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加大对南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南部6县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缩小南北发展差距。加快推动红河谷大型灌区、屏边石夹槽水库、红河本那河水库等大、中型水利项目建设。元阳、红河、绿春、金平4县按照“整体谋划、各展特色、互为补充、共同发展”要求,共同推进哈尼梯田保护利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特色旅游,推进梯田文化、民族医药等产业发展。屏边县依托滴水苗城和特色苗族文化,重点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河口县以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为引领,依托边境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物流等产业,持续提升河口国门城市形象,打造国际陆港自贸城。

(四)加快“沿边开放”,把沿边开放打造成红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发挥红河州北融滇中、南接越南、东进两广、西通缅老的区位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沿边开放,积极争取建设中国河口—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以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为引领,加快红河综保区升级步伐和蒙自经开区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三区联动”、“县市区融合”发展。借助南亚博览会、中越(河口)边交会等区域发展合作平台,开展多形式的交流合作。主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加工及贸易、大健康服务、跨境旅游和跨境电商物流四大重点产业。搞活沿边金融,拓展跨境金融合作,推动商业银行在沿边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建立农产品进出口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机制,提升边民的边境贸易参与度和组织化水平。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国家和省推进中越国际大通道、沿边铁路和沿边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河口至马关、勐醒至江城至绿春等高速公路建设。落实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国防动员需求,推动军民融合项目实施。加快推进红河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积极推动红河州南部(元阳)交通枢纽、河口县口岸枢纽等建设。加快推进红河蒙自机场、元阳机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力争蒙自至文山、蒙自至普洱等铁路早日开工建设。积极争取恢复红河航运,启动中越红河航道相关工作,促进中越双方公路、铁路、水路互联互通,把红河州打造成为云南省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交通枢纽。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州内22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建设,优化提升电网网架,积极协调配合开展中越电力联网项目建设。积极协调推进中越(河口—老街)跨境国际通信线路建设。将昆明—弥勒/蒙自—河口物流通道打造为全省多式联运物流网的主通道,推进红河(河口)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强完善口岸、通道联检查验及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一口岸多通道”模式建设,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改善边境地区发展条件。继续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加快边境城镇和边境小康村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大投入力度,补齐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短板,促进经济发展、生态宜居、社会进步。确保用3年时间,将49个抵边行政村(绿春7个、金平27个,河口15个)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五)加快“廊带联动”,把廊带经济打造成红河高质量发展的强健筋骨

充分发挥红河州既处滇中又连沿边的独特区位优势,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发展战略,构建“两纵三横”联动发展格局,推进昆河经济走廊发展带、昆玉红旅游文化带、沿边经济开发开放带、红河谷热区绿色经济带、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以“廊带联动”助推南北均衡、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发展,不断促进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

——昆河经济走廊发展带。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轻纺、电子信息、出口加工、原材料工业以及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构建符合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和昆玉红旅游文化带建设、联动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昆玉红旅游文化带。主动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联动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推动健康产业与旅游、体育、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创建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推动全域旅游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着力将红河哈尼梯田元阳遗产区、建水古城创建成国家5A级景区。推进半山酒店、特色民宿等建设。依托“一部手机游云南”平台资源,完善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云上梯田·梦想红河”的质量、品牌和影响力。

——沿边经济开发开放带。充分发挥前沿门户优势,推进沿边一线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对外贸易、口岸协调发展。加快沿边公路、沿边铁路、跨境桥梁、红河航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口岸现代化、智慧化、便利化提档升级,重点发展跨境电商、跨境物流、跨境旅游、加工贸易等外向型产业,打造口岸经济综合体,以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引领沿边经济开发开放带全面提升沿边开放水平。

—— 红河谷热区绿色经济带。科学统筹红河谷热区保护性开发,实施生态护边、生态富民行动。实施红河谷大型灌区、红河谷综合开发、红河谷健康生活目的地等关键性重大项目,在优先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适时启动红河谷光伏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农光互补模式,巩固拓展红河谷沿岸地区脱贫攻坚成效。重点发展梯田红米、热区水果、中药材、特色养殖等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加快发展中药饮片加工产业。

——滇南文化旅游经济带。实施弥勒至建水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形成“弥勒(泸西)—建水(石屏)—元阳(红河)”文化旅游黄金通道。以该黄金通道为中轴,向北融入滇中,向东衔接昆河经济走廊及面向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向西衔接中老经济走廊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向南面向越南及东盟,打造成为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昆玉红旅游文化带的最具魅力旅游环线。重点推进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建水和石屏历史文化名城、滇越铁路和个碧石铁路保护利用,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滇南最美乡愁之旅”、弥勒太平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特色小镇和半山酒店建设。

三、建立定位清晰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一)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激活社会主体的投资积极性,调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地方投资建设。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推广应用“一部手机办事通”。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全面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创新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区域交易制度,深化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探索州域范围内碳汇交易机制。严格执行上级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鼓励引导开展水权交易;配合省级开展电力现货交易试点、打造区域性国际化电力交易中心。

(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深入推动“三区联动”,加快构建以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为引领、红河综保区和蒙自经开区为依托的“三区联动”机制,推进规划、政策、产业、招商、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整合联动。建立健全“县市区融合”发展机制,推动13县市与“三区”在发展规划、产业功能定位、资源要素配置等方面融合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飞地经济”发展,消除税收竞争,整合区域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调联动。

(三)深化区域互助机制。进一步健全北部县市对口帮扶南部县工作机制,北部县市从资金、产业、技术、劳务、人才等方面帮扶南部县,南部县要增强内生动力、整合用好帮扶资源,通过帮扶机制统筹联动南北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深化东西部协作交流互动、消费帮扶等机制。探索实施“以北带南人才培育”等行动计划,推进南北地区教育、卫生等领域人才“帮扶带”。继续推进南北地区干部交流任职机制,健全完善更具吸引力的人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到南部地区创业就业。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完善人才发现、培养、引进、激励等机制,建立人才直接引进和柔性引进的“双向引进”机制。

(四)建立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南北统筹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动州内重点跨界水域水质补偿试点。搭建县市协同联动、合作共治、效益共享平台。加快形成州境内南盘江、红河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切实促进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及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确保资源价格能够涵盖开采成本以及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成本,探索建立跨区域碳中和补偿机制。

(五)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跨区域共享,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向特殊类型地区倾斜。完善有关转移支付制度,稳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州以下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完善养老、工伤、生育、失业、劳动就业、医保等跨区域无障碍转移机制。探索在全州城镇地区实行户随人走的经常居住地户口迁移政策,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等机制。健全优质教育卫生资源共享机制,支持各县市与教育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机构合作。健全区域公共卫生联防联控、应急管理机制。

(六)创新区域政策调控机制。发挥各县市比较优势,增强财政、产业、土地、环保、人才等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和联动性。保障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用地需求,对人口净流入地区、边境和特殊困难地区实行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倾斜。加强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境监管。

(七)健全区域发展保障机制。加强县市规划衔接,鼓励县市联合编制区域规划,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等各类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建立区域发展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围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区域一体化、资源环境协调等重点领域,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建立区域发展风险联防联控和应急制度,推进建立突发事件快速智能响应机制。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贯彻落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贯彻落实主体责任制,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各项工作落实。州级有关部门要按照《主要任务分工方案》,及时对接上级部门,完善有关配套政策,同时加强协调指导和督促落实,统筹好全州县域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及时向州委、州政府报告。

(二)强化协同发展,避免各自为政。全州各县市要对照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贯彻落实机制,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责任编辑:喻自洲 审核:卢秀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