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州上下正在按照州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组织开展话感恩、话团结、话心愿和学理论、学政策、学经济、学科技、学法律、学文化的“三话六学”实践活动。“三话六学”实践活动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要通过“三话六学”实践活动,不断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提升群众的知识技能,促进农村的团结和谐。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扎实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加速器,贯穿“三话六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在“学理论、学政策”中激发内生动力
八年决战脱贫攻坚,以及三年来的巩固脱贫成果过渡期,在人民群众中涌现出一大批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先进典型。但是,有的地方和一些群众依然存在消极等靠思想,在困难和问题面前要么安于现状、心生抱怨,要么一味伸手、简单等靠甚至相互攀比,强调客观原因,忽视主观努力,缺乏感恩意识。
开展“三话六学”实践活动,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善于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以党的创新理论给人以启迪、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同时,把典型引路、思想引领和政策机制的健全结合起来,营造“先干先得、早干早得、干了再得”和“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浓厚氛围。对埋头苦干、艰苦创业的,要及时发现、大力宣扬,并把实打实的奖励措施跟上去,不断健全“以奖代补”正向激励机制,不让老实人吃亏。对无病呻吟、等靠依赖的,要正确引导、逐步纠治,必要时把惩戒措施跟上去,不让“懒汉”占便宜,杜绝“干部干、群众看”的事情发生。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不当老好人,敢于得罪人,在是非曲直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在“学经济、学科技”中提升知识技能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科技特派员廖红教授做客CCTV1《开讲啦》节目,与广大青年分享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背后的故事,引发热议。有一次,她看到一位老农民,为了让自家种下的大豆高产,蹲下身子一棵一棵为大豆施氮肥。廖教授不禁感慨:对我们来说是ABC的常识,但是农民却不知道施肥越多,产量却会越低的道理。至此,她坚定了“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的信念。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就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农民现代化。“三话六学”实践活动中,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高度重视群众的实用技术培训,让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的群众能够掌握一门以上的看家本领,既防止安排和需求“两分离”,也防止培训和就业“两张皮”。
要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主导作用,把各类培训搬到田间地头,引导群众把岗位当平台、把就业当培训,从而在种植、养殖的实际过程中总结经验、学习技术、掌握“真经”。
要在政治上的“明白人”、致富上的“带头人”中塑造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并为他们颁发证书,与金融机构联合授信,为他们在联农带农上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在物质上有回报、精神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从而成为大家追捧的“香饽饽”,当好新时代“新农人”。
在“学法律、学文化”中促进团结和谐
早在1990年,费孝通先生就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三话六学”实践活动中,要引导群众不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和美”的理念贯穿乡村振兴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法治教育、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农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促进邻里和睦相处、乡村和谐有序。要善于把农民组织起来、让农民团结起来,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统筹推进“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工作,一手抓群众增收致富,充分发挥党建带动农民合作社的作用,拧成一股绳,把握主动权,让群众逐步迈上物质上的共同富裕之路,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以理服人,善于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让群众逐步迈上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之路。
作者单位:州乡村振兴局
责任编辑:佚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2 网络视听许可证2510473号 滇ICP备11001687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3-3055023 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hhwjjbb@163.com
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主管 红河网版权所有 未经红河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